近一个月来,央行已经通过提升正回购和央票利率、发行定向央票、要求银行上报月末信贷数据等方式,向市场释放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央行年中工作会议上,则把防通胀列入下半年的工作目标,虽然央行仍强调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在央行年中工作会议结束的次日发行150亿元1年期央票,引导利率升至1.6467%。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大规模信贷投放造成的流动性过剩。 根据已经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中国经济复苏的大趋势可以肯定。这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结果。虽然我们的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其对整体经济的一个良性反应仍然没有反映出来。大型项目投资当年是很难产生效益的,更不可能通过放大效应产生翻倍效益。 在各级政府大规模投资的同时,可以相对较快取得效益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却仍然没有起色。6月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0.339,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表明企业投资活动仍不够活跃。 只有政府投资而无企业活跃的投资,一时是难见效益的,其大规模的积淀正是在积累可能爆发的通胀基础。 上半年信贷数据同样蕴含着巨大风险。二季度新增贷款出现了逐月增加现象,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近7.4万亿元,今年原计划新增信贷规模为5万亿元,然而半年就将近超出目标的50%。银行放贷过快,且贷款质量还有所欠缺,通胀的风险十分严重。 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1万亿美元,大量外资“热钱”进入我国,无疑会推高中国的资产价格,通胀风险同样会由此而增加。 在这样的形势下,CPI、PPI的负值只是反映出前段时期翘尾因素的延续。而当前的股价涨、楼价涨,则清楚地反映了通胀的现实基础已经形成,而通胀的社会预期心理已经弥漫。 虽然我们可以说,目前累积的通胀因素大多是为走出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救市措施所致,可是这些救市措施又是唯一可行的走出经济危机的途径。我们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值得商榷的,是极易在经济上行过程中集聚大量通胀因素,常常会陷入“调控-危机-发展-通胀”循环中,但是发达国家种种刺激经济措施同样指向通胀。 因近期全球经济数据回暖,如何回收当局之前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已经不露声色有所行动,资产购买规模不再增加、公私投资计划(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PPIP)数量缩减以及部分联储操作工具到期后可能不再延续等。欧洲则由于基本面虽有积极因素,但较之美国还要差些,复苏的步子仍将拖延时日。 中国则不仅是复苏迹象位于全球之首,而且中国自身经济危机的根源本来就不是流动性紧缺,反而一直有流动性过剩之虞。因此在目前阶段应当特别注意防通胀、回收流动性问题。 不过,这不等于说,目前就应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还不能说中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4万亿元国家投资计划要分三年,下半年投资计划正在稳步开展,一切上半年行之有效的办法下半年还会继续下去,以期最终走出经济危机。所以,估计各商业银行一时不大可能放缓信贷步伐。而只要各商业银行不大规模地扩大信贷,估计央行也就以目前这种温和的方式应对,否则可能会出台更为严厉更为激烈的手段,那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可能正式转向了。目前只能算是微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