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保增长”的必要条件。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在“保增长”中着重解决好调结构的问题,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巩固和扩大“保增长”的成果。
  “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困难,但这些政策只能缓解问题而不能根除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做出了同样的回答。
  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在于,一是发展的目标更多地注重GDP增长,而忽视了GDP增长的方式。[详情]

  尽管国内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但仔细分析上半年数据,不难发现拉动经济的主要是政府主导的项目投资和财政补贴刺激的消费增长,未来如何引导民间投资及时跟进成为当务之急。 上半年,我国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快速增长,为经济“保八”发挥了重要作用。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6%(6月份增长35.3%),加快6.8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7%,加快9.5个百分点。 在经济低迷时,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代替社会投资的不足。[详情]

  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存在着难以持续强劲增长的不确定性,出口则即使有所回暖也难以再当重任,2010年后中国经济面临增长乏力的威胁。解决的办法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要靠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二是结构调整。 当前中国经济回暖,最大的功臣就是投资。通过4万亿的政府支出计划,公共投资在当前成了拉动GDP的火车头。然而,投资的增长很难长期保持如此快速的势头。原因有三:即使不谈存在大量投资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股市、房地产等资本市场,从而导致政府投资效力下降的问题。[详情]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平稳之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需要界定一个度,不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成无度的宽松。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明后年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明显被挤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观察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两大特性值得决策者特别关注,一是流动性过于宽松带来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一是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自发性的经济增长仍未根本恢复。这两大特征让货币政策的取向陷入了两难境地。决策层如果对当前的通胀压力不加以重视,前两年的价格快速上涨。[详情]

  当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的时候,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曾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保八目标的提出关键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至于能不能完成并不重要。然而进入7月份,仅仅过了4个月,绝大部分经济学者都乐观起来,认为年内保八的任务很可能实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今年GDP增速保住8%目前看几乎没有太大悬念。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持同样的观点。他说,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对今年的宏观经济,短期来看是比较乐观的。[详情]

  当前中国经济在见底回升,这在学界争论不大。清华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的逐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从投资来看,5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1至4月投资增速快2.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最高。由于许多项目刚刚上马,以及季节因素,可以预计未来几个月投资仍会走高。消费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李稻葵表示,如果考虑物价为负数,实际增速超过16%。尤其是粮油、服装、家具、汽车等生活消费品在持续增长,说明居民正在扩大消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