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内需,也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就开始面对这个问题,1998年我们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过一个“过剩经济”的课题,那个时候我们认为短缺已经让位于过剩,供和求的对比关系中,供大于求成为失衡的常态,供不应求是失衡的特殊现象。1999年中央提出,扩大内需要成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今天,我们扩大内需又有新特点了,扩大消费又有新特点了。
什么新特点呢?一说扩大内需,人们就很容易提到穷人、农民等扩大内需的力量。扩大这两部分群体的消费很重要。90年代末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这些年一直在不断呼吁。但是这是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才能见效的。穷人永远是一个消费不足的群体,永远是一个购买力不足的群体。从短期看,怎么才能解渴呢?我们的学术层面、政策层面不应过度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地方。不是不应该,但是过度地放在穷人和农民上解决不了2009年和此后一段时间的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从最开始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时候,补穷人、救穷人,已经悄悄地转变了,从布什开始的退税、发购物券,后来发现穷人把钱都存银行了,储蓄率创15年新高,没有回到市场中来。中国也是,现在还是向中等收入者家庭转换的倾向很明显,五一发旅游券,是给中等收入者阶层,这个效果比较明显,购物券是发给穷人的。
主要想说四个方面,2009年和此后一段,我们和十年前、五年前扩大内需不一样的地方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当前消费已经开始明显地和私人财富的累积密切结合在一块了,已经不仅仅是消费,消费和投资、消费和私人财富累积结合在一块了。简单把买房子说成是房奴是不对的,那是又消费又攒钱的结合。大家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恐怕是适应今后一段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消费同时和风险结合程度更高了。因为在这个阶段,中等收入阶层及此后的扩大内需往往和动用信用资源、和负债密切联系,和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利率、人民币币值变化密切联系,和私人财富累积过程中个人的职业风险以及自然属性的生病、家庭变故等密切联系。此前买一件衣裳就买了、吃顿红烧肉就吃了,没有别的风险,但是现在刷信用卡,就有了风险。现在需要把这样特点下的扩大内需研究出个一二三四来。
第三是传统的消费扩张,和结构升级密切结合在一起了。格外注重结构升级的消费需求。我们大长假换成几个小长假,换过来又不成了,人家说五一节节奏正合适。广东来一个山寨版长假还给否定了。这说明,从地方最解渴、市场最需要、老百姓供给和需求双方共识度最高的是结构升级的需求。所以今年大家措手不及的就是汽车,到了零库存,不够卖了,让全世界汽车厂家目瞪口呆。国外汽车产量缩减40%,中国汽车销量创新高。怎么中国人越危机越买汽车呢?因为消费结构升级。我觉得应该在消费政策和消费关注点、舆论关注点中更多地给予关注。
第四,改善性消费与保障性消费结合程度越来越高了。大家现在不是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而是注重长远、注重安全、注重保障。这个保障已经从政府和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向个人长远筹划延伸,眼前的消费和我老了以后怎么办、病了以后怎么办、将来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了怎么办的统筹理财结合起来了。这“四个结合”结合好了,在舆论上大家引导,我们才能创造出消费需求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