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灰色清关”须高屋建瓴系统解决
    2009-07-10    陶短房    来源:东方早报

  日前俄罗斯有关方面两天内3次扣押在俄经商的中国人,并没收、销毁大量中国“走私”商品,引发广泛关注,并引起许多关注海外中国人、中国货命运者的热烈争论。
  不出意外,俄方“重拳出击”所持的尚方宝剑是“打击灰色清关”,而中国商人的“难言之隐”也正是“灰色清关”。俄方每逢需要“敲打”中国企业,就祭起“灰色清关即走私”的法宝大打出手,而中国有关方面则屡屡敦促华商“走合法经营渠道”但收效甚微。“灰色清关”仿佛成了中俄民间贸易的死结。
    所谓“灰色清关”,即进口方通过“清关公司”代办进出口业务,进口方向“清关公司”支付运费和“清关费”并提交相关单据后,“清关公司”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将一切手续办好。这种“灰色清关”不但在俄罗斯,在许多西非国家也普遍存在。
  “灰色清关”猖獗的国家,共同特点是“白色清关”走不通。如在西非的贝宁,由于关税被发达国家“债主”当作债务抵押控制,“白色清关”一个货柜的纺织品,全部费用是“灰色清关”的4-8倍;在尼日利亚,由于大多数商品原则上不许进口,如果不做“灰色清关”,民间贸易几乎无法开展。
  在俄罗斯情况同样如此,由于尚不是WTO成员,俄罗斯对进口产品实行高关税,并动辄运用关税壁垒,中俄民间贸易中,中方向俄方输出的产品附加值本来就低,而俄方“白色清关”的关税之高已让交易无利可图,甚至许多产品会被阻于关税壁垒之外,“灰色清关”固然有走私之嫌,却是这种民间贸易得以维持的基本条件之一。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商人,只要可能,都会力图“白色”,力避“灰色”,但在前述客观原因制约下,“灰色清关”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事实上俄罗斯和几乎所有国家的民间贸易,其主体都是“灰色清关”,并非中国特例。
  “灰色清关”无法清除的另一大原因是刻意操纵。由于“灰色”介乎黑与白之间,可松可紧,便于作不同解释和“灵活处置”,便不仅成为不法商人和贪官、蛀虫们的肥肉,更成为政治势力打击异己、煽动民粹的最好工具,一紧一松,一纵一擒之间的反复循环,无形中将包括中国商人在内的各国商人、货物,当作了予取予求的肉票。
  很显然,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单纯要求中国商人“走合法经营渠道”很难有实效——不是不想走,是很难走、甚至干脆没有这样的渠道。
  俄方打击“灰色清关”并非专整中国,但每次打击受害最多的总是中国人、中国货,个中原因,是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商品无可奈何的依赖。应该看到,这种现象一方面让中国货受到最大冲击,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货、中俄民间贸易对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性,证明了中俄民间贸易的“分量”。
  要根绝“灰色清关”,最根本的方法只能是高屋建瓴:通过国与国、部门与部门的谈判、协商,为中国货争得合理的关税待遇,为中俄边贸开辟有法可依、有利可图、互惠互利的“白色通道”,虽然俄罗斯尚未加入WTO,不能,也不愿就此放下关税壁垒的大棒,但国与国之间的个别关税协定却是可能达成的(非洲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先例),中国产品在俄罗斯有很旺盛的需求,且这种需求是刚性的,暂时很难扭转或被替代,这恰是中国争取“白色通道待遇”的法宝。(作者系旅加学者)

  相关稿件
· “灰色清关”使我出口企业蒙受损失 200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