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四国”不再是纸上概念
    2009-06-24    胡俞越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金砖四国”元首峰会意义大

  ●联手行动表达新兴国家诉求

  ●四国经济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重构

  “金砖四国”这一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金灿灿的希望,然而多年来,四国间大多形同陌路,“金砖四国”仅仅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而存在。但是,此次适逢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远道而来的巴西,连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以及观察员国印度,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聚首令世界瞩目。在当前世界性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金砖四国”的元首首次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磋商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而延续以峰会的形式进行磋商令“金砖四国”不再仅是文字概念,四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称新兴国家的崛起和诉求。
  履端于始,“金砖四国”一词最早由高盛的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提出。两年后在高盛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四国将连同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世界经济格局也将重构。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佩服高盛的远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6年至2008年,四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0.7%。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美国作为始作俑者已渐显颓势,而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四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事实上,近年来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超过了50%,且四国持有的外汇储备总量占全球总量的约40%。G20伦敦峰会上四国被寄予了世界经济复兴的希望,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注资,四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不断加大。而此次叶卡捷琳堡的再聚首,堪称是四国的合作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巧合的是,四国会晤地选在横跨欧亚的叶卡捷琳堡,也昭示着世界重心的逐步转移。
  求大同、存小异是此次会晤的主题。若将四国两两分组,我们不难发现四国合作是有其基础的。俄罗斯和巴西是资源型大国,正好符合中国和印度作为资源进口国的“胃口”;而中国和印度分别拥有的强大的制造力和软件开发能力也在俄罗斯和巴西找到了需求。此外,四国据有世界26%的领土面积和42%的人口,且近年来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双边贸易也不断增加。从“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来看,此次会晤对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议题的深入探讨,令四国间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四国相继减持美国国债也令“大同”不言而喻。当前美国为刺激国内经济,大开印钞机的做法令美国国债持有国尤其是“金砖四国”深受其害。深陷美元陷阱的四国发出了共同的声音,弱化美元,寻求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已多次被提起。事实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联合声明》不仅局限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议题,当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才是其重中之重。
  此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金砖四国”承载着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任。在这之中的领头羊——中国正在尝试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举措:人民币互换的展开和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加速;与多国开展资源合作确保了中国未来充足原料供应;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贷款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的地位。而四国共同减持美国国债,增持或有意增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已经表达了四国对美元独霸的不满,可以预见的是,世界货币体系将从此逐步改变。
  世界新老力量的博弈令“金砖四国”从未像如今这般炙手可热,“金砖四国”正在用同一个声音向世界表达愿望。然而,冷静看待当前的局势,我们也不应过分乐观。一方面,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遍布全球的以美元结算的生意和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确保了美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主导世界,美元仍将是世界货币的首选;另一方面,“金砖四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相对微弱,加之四国内部仍存在诸多分歧,因此“金砖四国”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定位应是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缓冲地带。但是这已经意味着“金砖四国”以及新兴国家的崛起,而从此次会晤起,“金砖四国”已向世人宣告这个词已不再停留于纸面,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世界的经济格局将围绕“金砖四国”进行调整乃至重构。 

  相关稿件
· “金砖四国”合作的意义 2009-06-19
· 金砖四国首次峰会 2009-06-18
· [评论]“金砖四国”加强合作有利于世界 2009-06-18
· [评论]共同利益让“金砖四国”携手走得更远 2009-06-18
· [评论]金砖四国峰会 世界经济话语权悄转移 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