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以来,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数月大幅下降,2月负增长3.8%,3月负增长达到4.5%;CPI也大幅下降,3月负增长0.6%。价格水平的下降,使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心越来越大。
笔者认为,通缩并不仅仅是价格水平下降。“货币需求”下降是通货紧缩的主导因素。在危机时刻,全球经济处在“流动性陷阱”的困境下,仅仅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不断加大货币供应力度,是达不到走出通缩目标的。以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性地激活有效货币需求,特别是激活民间有效投资、消费以及相应产生的货币需求,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的宽松的货币供给环境结合,应该是有效改变通货紧缩态势完备的危机拯救方案。
通缩也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货”指货币,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应该是一个货币概念,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水平的概念。
货币需求不足应是通货紧缩的主导因素。通货紧缩实质是指经济活动中的货币减少。货币需求是市场指标,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同。货币供应是货币政策的行为,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形势所相适应。经济活动中的货币减少,首先应该是货币需求减少,货币供应相应减少,使货币均衡水平下降。所以,通货紧缩是货币需求下降主导而不是货币供应主导。
通缩与经济不景气联系在一起。如果经济增长预期不景气,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调整投资水平,审慎投资,经济活动不活跃,经济增长下降,经济活动对货币的需求下降。从货币的均衡角度,货币供应也会减少。货币的均衡水平整体下降。
经济不景气,失业使购买力下降,工资收入下降,可支配收入水平下降,人们的消费也趋向审慎。消费需求下降,消费对货币的需求也会下降。对应消费需求的货币供应也会减少。
通货紧缩是货币需求主导的货币均衡水平下降。对通货紧缩的担心开始于价格水平的下降。当投资需求大幅下降,消费需求下降,均衡货币水平下降,尤其在危机时刻,总需求曲线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均衡货币水平大幅下降的拉动下,大幅向左下方移动,伴随经济的大幅下降,价格水平的大幅下降,通货紧缩就真正发生了。
当价格水平下降,特别是代表上游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的PPI下降,上游产品企业的利润就下降,投资意愿和投资需求进一步萎缩;CPI下降伴随的景气预期悲观,消费意愿和消费需求进一步萎缩;各自相应的货币需求进一步下降,相应货币供应进一步下降,经济进一步下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触发经济的严重衰退。
实际上,通货紧缩与价格水平下降并不能等同。单一价格水平下降,并不构成通货紧缩的全部意义。货币均衡水平整体大幅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共同形成通货紧缩的概念。
在当下的危机时刻,各国政府都“逆向行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美各国利率都降到了零。可是经济继续恶化,全球出现了“流动性陷阱”,无论货币环境多么宽松,投资意愿都不旺盛,经济活动都不活跃。这一点在本次中国经济下滑中表现得特别严重。
其实,在“流动性陷阱”催生全球衰退的经济形势下,货币发行创造的是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如果没有货币需求的匹配,就不能说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只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升,相应的货币需求上升,吸收宽松的货币供应,经济增长恢复,价格水平开始上升,经济恢复良性循环,才能够真正解除通缩的威胁。
在经济预期没有改变,民间投资没有恢复,消费增长没有改善,相应的货币需求还没有上升的时候,就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创造有效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利用宽松的货币供应,激活经济循环。
积极的财政政策除了加大自身投入,直接增加货币需求以外,主要通过创造就业刺激消费,改变市场预期,拉动民间投资,产生消费——生产——投资的循环,最终激活经济活动。当经济活动开始恢复,货币需求也会相应增长,宽松的货币供应满足这些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货币均衡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