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透露,中国银监会牵头完成的“中国银行业利用外资与开放”评估报告已于去年底完成并提交国务院。报告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开放程度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和金融监管能力是基本适应的。针对业界关心的外资持股比例问题,报告认为“近期内不会改变现行政策框架下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外资行入股中资行的持股比例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问题。银监会目前规定的比例是,单一外资银行入股同一中资银行的比例不得超过20%,多家外资机构入股同一中资银行的比例不得超过25%。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谨慎人士认为,吸取危机教训,应该调低比例;而乐观人士认为,应该进一步放宽比例,趁机吸收更多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笔者认为,到底应该放宽还是收紧,要看引进战略投资者有没有必要,要看引进战略投资者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还是谋取短期利益的投机者。 银监会的报告和一些人士认为,前几年中资银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政绩斐然”:国有大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声誉获得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它们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功上市。转变了国有银行管理理念,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引进了资金、充实了资本,而且引进了国际银行业先进管理理念,既达到了引资目的又达到了引智目的等。 笔者认为,对上述“政绩”必须客观审慎看待。国际声誉的提高有中资银行实力增强因素,但是,不能排除入股的外资金融企业为了利益之目的,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和吹捧的行为。因为,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此前在国际上都是影响力非常大的金融企业。入股前,大造舆论进行打压,试图在谈判要价中占主动权;入股后,大造舆论、大力吹捧,抬高股价,力图牟取暴利,是国际投行和海外金融企业的惯用手法。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源动力是国家的扶持、买单,国有的大背景和大靠山是中国国有银行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优势。 我们承认,国有银行在与海外投资者交涉中观念出现巨大碰撞后,自己的管理理念有所转变。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巨额资金埋单后,国家、监管部门以及极力不赞成国家为银行不良资产埋单的百姓形成的巨大压力。总之,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在所谓的引智上没有达到目的甚至是失败的。 进入中资银行的海外投资者目的非常明了,就是为了赚取暴利,而不是来帮助你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苏格兰皇家银行撤资了、美国银行减持了、淡马锡也要走人,此前一些战略投资者在股份解禁后曾在高位卖掉所持股份,谋取很大利差。 “大难来临各自飞”,表现的非常露骨。而不像中铝入股力拓成为战略投资者后,在力拓股价下滑,面临经营困难后,中铝还要用195亿美元增持力拓,这才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而海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谋取利益为唯一目的的投机者,冠以“战略投资者”称谓,实在羞煞这个称号。 因此,笔者认为,外资持股比例只能下降而不能放宽。同时,不要把外资持股中资银行比例高低作为衡量中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的标志。中国金融开放程度标志在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金融机构走出海外的程度。金融机构走出去和外资金融走进来越顺畅、门槛越低,开放程度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