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沙乡年鉴》
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侯文蕙
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
时间:1997年12月
提到有关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自然著作时,我们总会先想到一个叫亨利·戴维·梭罗的人,或许我们叫不出他的全名,但至少我们知道他的《瓦尔登湖》。惊叹于自然原有的恬静与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我们感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震动。而这种感觉,用在《沙乡年鉴》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儿,也应该是相同的。 《沙乡年鉴》是一本在1949年出版的书,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与《瓦尔登湖》在自然文学史上占据着同样重要的位置,它们与同是美国人的约翰·海恩斯所著的《星·雪·火》一道,被人们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随笔经典。 奥尔多·利奥波德被称为美国的先知,是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他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他一生共出版过3部书和500多篇文章,《沙乡年鉴》是他最著名的著作。 在这本书里,利奥波德用他敏锐的思想和极深的文学造诣,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却坚强,充满野性又暗藏悲伤的世界。书中描述一个被荒弃的沙乡农场,一年12个月,似乎只在弹指间就过去了的365天。在一年四季的不断更替中,我们倾听着1月的冰融,欢度着7月大草原的生日,目睹着10月落叶松林间烟样的金色,幻想着11月如果自己是风,将会多么自由…… 这是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倾慕与向往。自然的绮丽姿态总能轻易地深入人心。虽然说“物竞天择”,我们却也能在书中描述的所有有沙土的贫瘠土地上看到一簇簇怒放的小葶苈。是的,它纤小它柔弱,甚至只能靠着时间和空间多余的残渣维持生命。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小小的葶苈花上,跳跃着的,也是生命最灿烂的光芒。 而人类在生命的抉择之路上,又能做到哪一步呢? “想活得更好”,这五个字的驱使力就如巨大的风暴,它让人类一步又一步地噙着暴戾又坚决的笑,手中或持着电锯或把着猎枪,向前迈进着、迈进着,同时撕扯着大自然本该保留的一个个美梦。在工业化高度发达,如雷霆般轰鸣的机器声中,我想已经没有人能听见那来自沼泽地的哀歌了吧。而自然愤怒的惩罚,人类又怎能不去接受? 倒是下意识地怀想起史前文明来了。那时的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对心目中创世的神明满怀敬畏。而不经意间,当初的敬畏早已被掠夺取代。“保护主义已经逐渐沉寂了。我们蹂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是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利奥波德在写下这句话时的表情早已随历史消逝在风中,但撞在人们心口上的,却都是最深重的思索。 没有了对自然的了解与热爱,没有了相互的谅解与宽容,真诚的责任感又从何而来呢?毕竟,在缺乏觉悟的情况下,义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土地伦理”的部分是《沙乡年鉴》全书的结论与精华,它并未以晦涩艰深示人,而是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地球、人类的那些相互依赖的部分串成了一个“共同体”——一个似乎已被人们忽略,但存在感却如此真实的定义。 不论是《沙乡年鉴》中的年鉴,还是之后的自然随笔与有关土地伦理的结论,利奥波德的笔触总给人一种他是自然的代述者的深刻与细腻。 着实很想感谢利奥波德,他在处处严峻的自然之路上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藏有希冀的目标。如果有幸发现它们并跟随其指引,人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是即使潦倒也遮挡不住,让人不由自主扬起嘴角的—— 那破败中的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