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进入危机的2008年即将结束之际,2009年的前景并非是一片灰色。
世界经济的不合理秩序由来已久,特别是近10年来,世界经济一直处在“非理性平衡”状态———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生产低消费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高消费低生产在总量上达到平衡。 按照一般逻辑,国际经济的供需平衡被破坏进而贸易减少后,经常项目的顺差国必然首先从扩大国内消费找出路,经常项目的逆差国则必然首先扩张国内投资;而投资总比消费来得快,因而顺差国受此种危机影响的程度更重、时间更长。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中,当时的贸易顺差国美国所受的打击就比贸易逆差国英国惨得多,因此也才有了伟大的“罗斯福新政”。 80年后,中国似乎成了当年美国的角色,而美国似乎成了当年英国的角色。于是,就有不少人按照类比逻辑认为,此次危机中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中国受伤会更重、恢复会更慢。 这是简单类比得出的错误结论。因为今日中国有巨大的绝对储蓄额和极高的储蓄率。巨额储蓄使我们既不会因为恐慌而产生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又为振兴实业提供了充足弹药。而一贯低储蓄的美国当时根本没这条“诺亚方舟”。因此,今日的中国绝不是80年前的美国。 此外,近300年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全球经济扩张主要靠两点:先进的国内生产技术和廉价的国外自然资源。在自由市场没有扩张到全球之前,实业和金融资本获得自然资源的方式主要是政府支持下的巧取豪夺。 然而,二战后,随着民族国家版图的最后完成,各个民族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有了现实的所有权,自工业革命以来,市场先行者和占领者那种通过武力掠夺和低价占有各种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实业扩张的模式也就走到了尽头。 我们知道,生产力有三大要素———体力、物力和智力,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绝大多数时间里,体力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人口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主旋律;在近300年的时间里,物力也就是生产资料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工业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主旋律;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剧变,智力也就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要求新的经济模式,但旧的模式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而此次金融危机给了旧模式致命一击。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就此走向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发展道路的概率陡然增加。大破必大立。 最后要强调的是,危机中的机遇不是捡便宜的机遇,而是下苦功的机遇。激活储蓄进行的经济扩张要比财政扶持型经济扩张更市场化、更有效率、更可持续。顺利启动后的巨大消费是中国在反危机和复苏大赛中能否实现“弯道超越”并最终胜出的“独家秘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