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单月保费收入增长的大幅回落,让寿险业开始担心明年会不会遭遇尴尬的负增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若股市继续低迷,且保险公司在“后投连险时代”难有转型突破,保费收入负增长的危险不小。
数据显示,1至10月份,人寿保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6453.9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067.33亿元增长了58.68%。不过,增速开始滑落,2008年上半年同比增幅达到64.42%。10月份的寿险保费是447.9亿元,只占前10个月保费总收入的6.94%,创今年2月份以来单月寿险保费收入新低,反映出当前寿险业增长乏力。今年1月份股市出现回调之际,保险产品还曾十分热销,单月寿险保费收入达762.84亿元,较去年1月份大幅增长了66.95%。 保费收入增速的回落,表明股市走熊带给投连险业务的灾难,较为严重地影响到了寿险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投连险+银保渠道”是去年不少外资保险及中小保险公司高增长的秘诀,今年则成为保费收入大幅波动的祸根。几家遭遇投连险退保风波的保险公司,所受影响较大。例如,海康人寿今年前11个月的保费收入为131456.05万元,其中,10月份是6469.56万元。有消息称,9月份,海康保险在山东遭遇集中投诉、退保等事件,山东保监局收到海康保险投诉案件达233件,并认定其在销售投连险时有误导等违规行为。受山东投连险风波的影响,10月份,海康人寿在上海的投连险保费收入大幅缩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品业绩的萎靡,投资型险种的销售不规范问题被屡次曝光。前不久,保监会对中美大都会人寿公开给予行政处罚10万元,使其成为第一家在投资型业务分红险领域挨监管重锤的公司。 从投资型产品业绩的“一败涂地”到销售纠纷猛增,寿险公司的困境可想而知。投连险业务的大起大落,使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退保事件的增多,更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风险。而且,一些合资保险公司“祸不单行”。海外母公司或合资方的风险事件,使其在中国的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产品销售。例如,海康人寿的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三季度爆出3亿欧元亏损,引起业界对其国内业务的关注。AIG一度深陷美国金融危机的风暴漩涡,致使友邦保险客户的神经备感紧张。 经济下滑风险的突出,意味着保险公司很难指望明年的A股市场有起色,投连险“咸鱼翻身”的机会不大。有的保险公司建议投资者大胆“抄底”,实际上,这无法拯救保险公司的困局。“后投连险时代”的到来,需要保险公司转变经营模式及产品体系。此次有不少外资保险公司陷入投连险“泥潭”,这本身是很不应该的。对外资公司来说,为了保费增长而“沉湎”于保障含量很低的投资型业务,算得上是一种“失足”。 就国内的保障型险种需求而言,存在很多空白待填补。例如,2006年9月1日保监会颁布《健康险管理办法》把健康保险分为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保险和护理保险,其中的失能保险和护理保险在国内尚不多见。可见,保险公司不是没有保障险种的市场可以开拓,而是需要多一些“精耕细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