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可入非洲觅商机
    2008-11-17    李明波    来源:广州日报

    上周,央视有报道称,中国民企获准在非洲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畔建立一块横跨乌干达2省(区)、面积相当于20个澳门大小的贸易区,由乌干达政府赋予地方立法权。乌方承诺,允许该贸易区在10年内达到50万居民。这表明已经有精明的中国商家将眼光瞄准了非洲。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成为“世界加工厂”,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本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资产价格膨胀。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而人民币升值正进一步挤压中国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其结果是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改变缺乏核心技术、国际市场、国际品牌和全球化渠道的现状。
    目前,美国华尔街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传播和蔓延。国外资产迅速贬值,目前日本200家市盈率最低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不足2倍。尽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是健康的,但由于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中国难以在这场大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制造”在2008年提前感受到严冬的考验。而“危中之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受限于本土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而无力拓展更宽广的国际市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帮助“中国制造”度过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确定了4万亿元的大规模投资计划。措施得当,“中国制造”仅靠潜力巨大的内部需求就可以过一个暖冬。但除了扩大内需,“中国制造”还可以寻求走出去的发展途径。“两条腿走路”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国制造”要走出去,去哪里较好?处在全球化边缘角色的非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经济安全专家江涌曾表示,这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参与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越大。相比之下,非洲大陆或许是较好的避寒胜地。
    《经济学人》杂志曾将非洲描述为投资“最后的伊甸园”。今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非洲的投资机会也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焦点。他们用“前沿市场”来形容这些刚刚兴起的市场,以区别于“新兴市场”。
    美国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数据证实了上述判断。该数据显示,外国对非洲的投资回报率约在30%以上,而这一比例在亚洲仅为16%,在全球为14%。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非洲地区经理埃文斯·奥桑诺曾表示,未来10年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需耗资2500亿美元。这或许将是“中国制造”的巨大机会。
    除资源、能源产地外,非洲作为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也越来越得到中国公司的认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都是非洲国家现阶段具有较多投资机会和较大投资需求的,而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必须指出的是,走出去除了有更多的机会,也存在较多的风险。还是以非洲为例,非洲是投资环境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投资者在进入非洲的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各种风险,其中包括治安方面的风险,想要进入非洲的中国商家们对此也应做好充分准备。

  相关稿件
· 从制造到创造 中国制造业急需“创新突围” 2008-11-07
· 提高劳动力素质应对中国制造挑战之本 2008-11-05
· 力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2008-11-05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2008-10-31
· 外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仍可维持5至10年 200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