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不移的金融改革应对金融海啸
    2008-10-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美国的“金融海啸”汹涌袭来,中国如何应对举世瞩目。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是稳健的、安全的,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为了避免和减少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人民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各项应对预案,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和服务,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在全球性恐慌不断蔓延,投资信心开始动摇的关键时刻,央行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信心,并作出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积极姿态,无疑具有稳定人心、阻止危机蔓延的正面意义。而加强“审慎监管”和服务,督促金融机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则有赖于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很明显,美国金融危机源于监管的完善滞后于金融创新,导致金融机构放贷行为盲目扩张,各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潜在风险被人为掩盖,从而令金融泡沫一发不可收。在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反思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引为殷鉴,无疑是必要的,但借鉴和反思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前提上,不少人对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因金融创新过度而引发金融危机感到庆幸,但他们忽略了金融创新不足所引致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风险。倘若忽视两国国情的差异,给金融市场发展过度的美国和金融市场发育不良的中国开出同一药方,难免张冠李戴,得出错误结论。
  首先,中美的经济模式存在极大的差异,美国储蓄率极低,消费信贷成风,金融衍生品发达。而与之相对,2007年末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达69.14%,消费需求长期不振,金融产品匮乏。与巨大的居民储蓄率同是存在的是实际负利率和存贷利差畸高。实际利率为负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意味着大量投资项目实际上是行政干预和金融寻租的结果,而存贷利差畸高意味着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比例过低。不仅如此,由于金融效率低下令全局性的通货膨胀与生产部门流动性不足同时存在。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与此同时,部分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为月息8%左右,这无疑说明最具活力的实体经济无法获得庞大的储蓄资金。有鉴于此,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就货币政策“从紧”还是“扩张”争吵不休,但对深化金融改革从未有争议。
  其次,中国目前因金融开放不足所获得的相对安全只是暂时的。中国承诺在加入WTO的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各种金融业务的相继放开,将令我国备受呵护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全球顶尖金融机构的竞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国的金融海啸固然可怕,但海啸毕竟属于大海,在游泳池中的安全是不值得夸耀的。
  再次,不能混淆在市场失灵的非常时期政府采取的干预手段与政府在正常时期举措的界限。当前有不少人认为美国救市意味着市场机制失败,金融自主创新的失败,但只要参看华尔街的发展历史即可明了,这次的金融危机与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相比,并不是最严重的,虽然每一次危机都令市场伤筋动骨,但金融创新与完善监管的伟大博弈仍然在继续,作为金融市场后来者,中国应该汲取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求在不久的将来展开全球金融竞争,而不是偏安一隅,以短浅的目光庆幸暂时的安全。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就是不改革的风险。我们应以坚定的信念继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放宽对民间金融的限制,以完善市场规则,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督,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提高金融体系的管理水平。

  相关稿件
· 金融改革应攻克利率堡垒 2008-08-26
· 继续稳定货币,深化金融改革 2008-07-25
· 第四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日前闭幕 2008-04-21
· 蒋定之:银监会将从三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200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