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定之:银监会将从三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仍然薄弱 历史包袱不容小视
    2008-01-07    本报记者:张莫 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银监会主席蒋定之日前表示,尽管中国农村金融目前取得长足进步,但农村金融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银监会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将从三方面入手。
  蒋定之是在1月5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的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2007年度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金融目前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国邮储银行以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在内的五类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12月末总资产接近15万亿元,占到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的28.4%;存款达到11.5万亿,占全国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比重的29.5%;贷款余额达到7800亿元,占全国贷款余额的28.54%。
  但蒋定之同时表示,农村金融仍是金融体系当中最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六方面:一是城乡金融资源严重不平衡,农村小企业贷款难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完善,不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能力较差;四是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完备,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五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配套,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六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而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7年度调查报告》也表明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现象十分突出。调研结果显示,在中部地区农村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中,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正规金融在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数据同时显示,农村资金的外流仍旧比较严重,尽管有些部分银行退出了农村贷款市场,却没有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在农户调查的有效样本中,商业银行吸收了17%的富裕农户的存款,而只给5%农户发放贷款。
  蒋定之同时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50年来的历史包袱仍然很重,风险状态依然严峻。“目前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体上还有6900亿元历史存量包袱,其中贷款损失在4000亿元左右,亏损挂账880亿元左右,另外非信贷资产损失950亿元左右,如果单纯靠自我消化和自身努力,大致要花15年到20年时间,所以任务很重。”他说。
  蒋定之指出,银监会将主要从三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一是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功能,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资力度;商业银行要稳定县域机构、网点和业务,按照商业化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深化改革,改善服务;要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机构、开办业务。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品种工具和服务手段,持续提高金融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当前最重要的是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解决农民因缺乏抵押物而难以贷款的问题。”他说。
  三是构建积极有效协调配套的长效扶持机制。在货币政策上,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在财政政策上,要参考世界通行做法,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开展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以增强“三农”投入积极性;在监管政策上,要实施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措施,适时适度放宽资金、机构和业务准入门槛,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构筑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的渠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