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呼唤真正的无障碍社会
    2008-09-16    新华社记者:肖思思    来源:经济参考报
  北京残奥会让残疾人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人们欣喜地发现,城市多了无障碍设施,不少电视台多了手语主持……残奥会闭幕后,为残疾人提供的便利能否持续下去、能否更加完善?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残奥会的举办,极大地推进了北京乃至全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筹办残奥会期间,北京市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字,2007年,全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35.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共计2125个;2007年全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达到1696.5万人。
  这也是一场引导所有人对生命进行思考的精神盛会。不少孩子通过观看残奥会汲取营养,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学习积极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不少家长表示,带领孩子收看残奥会赛事,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场盛会促进了健全人和残疾人之间的交流,让健全人认识到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面貌。
  然而,残疾人最大的烦恼仍然是真正和谐地融入社会,被社会真正尊重和接纳。不少残疾人表示,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仍然缺乏,一些人对残疾人缺乏尊重和包容,乃至于商场里的洗手间大都有高高的台阶、地铁口的盲道被误以为是装饰带而竖上了告示牌、残疾人就业仍然因为形象不好而遭歧视。
  阳光下的每一个生命都应是平等的。“无障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每个人都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残疾人,那将是一个更加和谐、更加文明的社会。
  相关稿件
· 北京残奥会精彩瞬间[2008-09-12] 2008-09-12
· 残奥会催生残疾人更多 新希望 2008-09-12
· 北京残奥会精彩瞬间[2008-09-11] 2008-09-11
· 不一样的残奥会 一样的热情 2008-09-11
· 北京残奥会精彩瞬间[2008-09-10] 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