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催生残疾人更多 新希望
    2008-09-12    新华社记者:刘畅 杨静    来源:经济参考报

  9月11日,肯尼亚选手亨利·基普罗诺·基鲁瓦在获得北京2008年残奥会男子5000米T13级冠军后,在“鸟巢”中激情狂奔。新华社记者:费茂华 摄

  轮椅篮球队员摔倒后又奋力起身继续投入比赛的那一刻,他们的拼搏精神都会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乘坐北京地铁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无障碍升降梯,25岁的肢残姑娘叶妮缓缓“钻”出奥林匹克公园站。她终于看到了鸟巢上空燃烧的残奥会圣火,加入到欢乐的观赛人群中。
  从叶妮的家到鸟巢,要穿越半个北京。“我是一个人过来的,一路上什么障碍都没有,地铁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叶妮说,如果轮椅能去更多的地方,就意味着生活有更多的新希望。
  以“超越、融合、共享”为主题的本届残奥会,让和叶妮一样的更多残疾人有可能顺利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受到关注。
  为了实现残奥会期间及未来城市生活的“无障碍化”,北京可谓煞费苦心。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地铁新安装了无障碍滑道;比赛场馆、公园、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设立了轮椅专用通道;以法律手段严惩损毁或占用盲道的行为;向服务业人员和交通民警普及手语……
  中国政府还承诺,2010年之前将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个“无障碍城市”,确保残疾人能够充分、有效地融入社会生活。
  “舒服的假肢、没有障碍的盲道对残疾人融入社会固然十分重要,但非全部。”参加残奥会开幕演出的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成员龚慧勇对记者说。他认为,通过举办残奥会能让残疾人在精神层面获得勇气与信心,这是他们大胆走向社会、实现梦想的内在动力。
  52岁的龚慧勇8年前因车祸导致下肢残疾。他坦言,由于心理原因,在最初的3年中从未离开过家。后来在社区的帮扶下,他的声乐才能得到了发挥。在残奥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龚慧勇与80多名同伴在鸟巢同声高歌《欢乐颂》,“这一刻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光荣。”他说。
  龚慧勇在国家体育馆观看了一场轮椅篮球小组赛。“和奥运会不同,比赛中观众掌声最热烈的时刻,不是在进球时,而是运动员摔倒后从地板上爬起来的时候。作为残疾人,我从这种掌声中感受到了希望与力量。”龚慧勇说。
  整整60年前,在英国伦敦附近一家医院中举行的一场二战伤残军人轮椅篮球赛,被视为残奥会的雏形。这场与当年奥运会同时举行的民间热身赛,让身心受到重创的老兵们发现了自己“另一方面”的潜能。
  如今的残奥会已成为展示残疾人能力多样性的大舞台。这里不仅有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还处处可见残疾人教练、残疾人裁判员、残疾人记者、残疾人艺术家、残疾人志愿者以及残疾人体育官员的身影。他们以出色的工作激励更多的残疾人:超越自己,生活可以更精彩。
  27岁的王峰是奥林匹克公园信息咨询站的志愿者,这个幼年时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年轻人通过顽强努力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
  “残奥会给残疾人提供一个可以正视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残奥会超越了奥林匹克精神,他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社会认识残疾人的权力与能力。”他说。
  据了解,中国目前有83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在残奥会召开之际,中国政府宣布,到2015年全国将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表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人权事业的亮点,要给予残疾人以平等的机会,达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相关稿件
· [残奥走笔]第二次生命 2008-09-12
· 北京残奥会精彩瞬间[2008-09-11] 2008-09-11
· 不一样的残奥会 一样的热情 2008-09-11
· 感受快乐残奥 2008-09-11
· “中国故事”残奥再续精彩[图] 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