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拯救“两房” 信自由更重理性
    2008-09-1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当地时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称“两房”),以避免低迷的楼市拖垮整个经济的危险。美国政府这一“史无前例”的救助举措,立刻引发全球财经界的热切关注。

  按照美国财政部的计划,救助行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接管、注资、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市场的直接支持、设立短期借贷工具。美国财政部向“两房”提供多达2000亿美元的资金,并提高其信贷额度;同时,“两房”的监管机构联邦住房金融局将接管两家公司。
  “两房”的危机,源自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始于2006年,在2007年愈演愈烈,至今阴霾不散。很多人难以置信,美国人眼中寻常的次级贷款,竟然引发了美国现代史上最严重的信用危机。而信用危机的弥漫,其危害渐渐超越了金融领域,逐渐影响到美国整体经济。
  次贷危机的本质,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也是恶化了的美国金融生态最为具体而清晰的呈现。抵押贷款这个行业之所以很难找到自己的道德罗盘,回归到用理智贷款融资的状态,根本而言,是充斥于华尔街的贪婪与欺诈导致,是过滥的金融创新(如资产过度证券化)的推波助澜,是泛滥成灾的信用评定机构在“助纣为虐”。在信用恶化、监管失败、市场混乱,以及随处可见的道德风险等共同作用下,次贷危机的爆发无可避免。
  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之下,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受影响,“两房”也蒙受了巨额的损失。一方面,是股价的惨跌,自6月底以来,房利美股价已经下跌66%,房地美股价下跌69%;另一方面,“两房”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在抵押债券融资市场的变化和投资者心态的波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两房” 资本充足率出现严重问题,一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成立于1938年和1970年,属于由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面对着“两房”的重重危机,美国政府如何作为,备受关注。事实上,在形势严峻的背景之下,美国政府最好的选择,便是出手相助。如果政府坐视不管,“两房”依靠自身的力量,在这个狼烟四起的危局当中,恐怕很难避免破产出局的命运。
  目前,“两房”持有或担保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几乎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显然,地位特殊的“两房”一旦倒闭,不仅将重创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并削弱和住房市场无直接关联的其他信贷市场,甚至蔓延开来,形成更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布什将这一拯救行动表述为“应急必需之举”,亦可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当然,美国政府直接出手,救助两家私人所有的上市公司,似乎有悖于植根在这个国家灵魂深处的自由市场原则。有人甚至称,这将是一场“信仰上的地震”。因此,在美国经济学界,反对政府拯救“两房”的声音并不微弱。
  其实,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包括保守的古典经济学信念,即便在美国,随着时势的变化,地位也是跟随调整。自由市场理论信奉者相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对失业、通货膨胀有着自我修复的能力,对需求和供给有着自我均衡的机制——该理论在斯密之后的很多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这种主导地位也应历史地去辨析。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的兴盛,证明了政府干预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这意味着,奉行自由市场原则的经济主体,也不必僵化地陷入到“市场万能”的陷阱中。尤其是在经济金融形势处在一个非常的时期,政府的干预或拯救行动更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或者说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看来,政府除了支持“两房”,已经别无选择。在美国政府的计划里,借助政府的拯救行动,不仅缓解由“两房”可能破产导致的危机,也是一个重塑美国住房金融市场的机会。
  应该看到,未来两家房贷融资巨头的命运在政府接管“两房”之后仍不明朗,投资者特别是债权人是否会遭受进一步损失还很难预测。当然,可以明确的是,投资者的损失责任,最终应由作为投资主体的自身承担起来。在一个风险收益划分明晰的投资市场中,投资者遵循的是“买者自负”的原则。无论是美国境内投资者,还是境外投资者,都须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起完全责任。没有哪一个政府能为这种投资损失“兜底”。

  相关稿件
· 抢救两房并非市场经济败局 2008-09-10
· 从美国接管“两房”看金融自由化 2008-09-10
· 美国政府拯救两房模式不可复制 2008-09-10
· 白宫表示:美政府接管“两房”是必要行动 2008-09-10
· “两房”的悲哀美国的无奈 2008-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