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不能指望美国负责任
    2008-04-17    作者:闵侬    来源:东方早报

  上周末,在华盛顿出席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发言时明确指出,IMF和世行应敦促发达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金融危机,实施负责任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李勇还警告说,从中长期看,美国和其他几大经济体旨在抑制信贷危机的降息举措,可能会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过剩。

  作为出席本次会议的另一位中国代表,有“人民币先生”之称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公开表达了类似的呼吁,即发达国家应该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承担主要责任,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尽快消除危机。一些观察家指出,考虑到美元持续贬值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中方很可能在6月份的下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重点提及这一问题。
  2007年9月,周行长在亚洲金融论坛上还表示,虽然美联储近日宣布降息0.5个百分点,但中国央行并未因中美利差的变化而感到压力。正是在几天前,中国央行出台了2007年内的第五次加息,同时也是24天内的第二次加息,周小川甚至还公开表示“实际利率应该为正”。待到2008年3月,也就是美联储紧急开放贴现窗口救助贝尔斯登并大步降息后,周小川公开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在关注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美元是中国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而且近两年来随着贸易顺差的飞增,我国的美元储备还在不断扩大。此外人民币汇率面临的最大压力也是来自美元。美元进入降息通道,华尔街面临金融危机,中国能否置身事外甚至“反向操作”?这几乎是一个凭中学常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然而,近半年来,一些经济管理者和“专家们”要不觉得危机遥远我行我素,要不迷信行政管制严防死守。终于,当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将汹涌的流动性赶到国门口时,才体会到了一丝恐惧和无助。
  向IMF和世行呼吁有用吗?简单翻翻亚洲金融危机时的历史就知道,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都曾被抬进IMF的手术室,结果这些国家的手术刀疤至今未愈。没有人获得实质性的改善,韩国人甚至至今对这两家机构耿耿于怀。这一切难道会随着林毅夫先生入阁世行而产生巨变?笔者不抱这种幻想。
  当下,我们必须首先正视发达国家们的这一系列“不负责任”的活动的后果是什么。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先后向市场注入了至少3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欧洲央行、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央行也陆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些注资也许并不会一下子影响到中国内地的流动性水平,因为它们很快被受次贷危机影响而资金紧张的本国金融机构吸走。真正影响巨大的是资金价格巨变,也就是降息。在连续大幅降息后,利率才2%左右水平的美国已经是“负利率国家”,甚至于在美联储大幅降低了窗口贴现利率后,3.25%的贴现率已低于中国人民币的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了。
  这种变化当然令财政部和央行坐立不安了,这意味着以逐利为唯一目标的美国金融资本将加速以热钱形式涌入中国,更意味着以美元为最大保有形式的中国外汇储备陷入不断缩水的境地。最致命的是,这种情形意味着多年以来我们认为安全可控一切尽在掌握的全局调控策略可能陷于巨大的悖论之中。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防通胀”、“防过热”始终是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但在防投资过热的同时,又必须考虑中国巨大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所以“压汇率”、“保出口”亦成为理所应当的抉择。可是,在当前的形势下,一方面宏观调控的“双防”红线要求投资增速必须放缓,甚至不惜利用和外部环境截然相反的货币紧缩政策来确保;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注资令流动性泛滥并且把目标直指仍在加息升值周期中的人民币,令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顺差都在高增长。这一减一加之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国家的“储蓄”———外汇储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激增。不幸的是,这种全民的“储蓄”以美元资产形式存在,无论是美国国债还是中投公司的股权投资,其共同的结果就是贬值,并不断把外部世界的通胀引入中国。打个比方,这相当于某个中国投资者把自己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参加“黑石”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然后“黑石”又把钱换成人民币投资到了中国。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不正常的循环?笔者认为央行等宏观经济管理者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不能再死抱着“严防死守”那一套。其次,应该停止加息、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综合运用汇率等手段缓解通胀,但不必非要把通胀严守在某个点位内。再次,调整投资结构但不是一刀切地控制投资规模。须知我们的经济中并不是所有领域、区域都是过热的,过冷的地方还有很多,那种垄断央企、没效率的地方国企和富有活力却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焉能一概而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者必须重新研究并正视一个成熟、活跃、有效的资本市场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从来都比“央行”和“联储”更清楚哪里过热、哪里过冷,利率和汇率该升还是该降,储蓄应该转化为哪个领域里的投资。我们从没见过哪个资本市场失灵的经济体能长久屹立在现代强国之林,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指望美国“负责任”倒不如好好建设自己的“经济晴雨表”。

  相关稿件
· 美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2008-04-11
· 潘晓军:大量举债建收费公路增银行金融风险 2008-02-28
· 建行获"2007年度中国最佳金融风险管理奖" 2007-11-29
· 专家:我国应该防范金融风险 确保产业安全 2007-11-26
· 警惕流动性瞬间不足的金融风险 200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