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开发走向何方?
    2010-06-28    作者:陈晓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4月20日晚10点,英国石油公司(BP)正在美国墨西哥湾作业的“深水地平线”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发生井喷着火爆炸,36小时后平台沉没。这一事件不仅造成11条生命死亡,而且海底原油泄漏,形成大面积严重污染。两个多月过去了,BP虽然尝试了多种手段,但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暂时不谈事态本身进展,更为长期的、同时也有很强紧迫性的海洋油气开发走向何方,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原本,在此次漏油事件之前,世界石油界已形成共识:海底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近十年发现的(超过1亿吨储量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田已占60%,其中又有一半是在(水深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全球深海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亿桶。2010年深海原油产量可达850万桶/日、4.3亿吨/年,可满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水勘探起步以来,深海石油开发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在高油价的刺激、资源国有化浪潮的打压下,自恃资金技术雄厚的石油巨头成为“向深海进军”的主力军。其中,南美巴西沿岸的深水区、墨西哥湾以及西非几内亚湾已成为世界深海油气开发的三大热点区域,被称为深海油的“金三角”。
  世界油气峰值研究会主席阿列克列特(K. Aleklett)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本身就反映了其他地区无油可采的现实。因此,他们不得不转向“金三角”区域。
  推动石油公司以身试险的动力可能来源于石油供给增长的乏力。全球石油产量已经连续几年保持每天8500万桶左右,而一些人认为,未来几年也不会有大的增长。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都产自上世纪中叶发现的油田。而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传统石油资源已进入“平台期”,产量的增长乏力。因此,“走向海洋”成为石油业的必由之路。
  在海上石油作业中,石油公司和钻井平台供应商也从浅海走向深海。业内一般认为,水深5~500米的为浅海,500米以上为深海,其中1500米以上又被称为超深海。此次BP漏油事件发生地就是在超深海。而出事的“深水地平线”的所有者通洋公司(Transocean)在出事前的报表显示,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深海钻探收入同比增长了30%左右,达8900万美元。相比之下,浅海油田开发收入却同比下降40%左右,为4220万美元。
  在深海区,石油公司采取的作业模式是:由钻井平台供应商(例如通洋)提供的“深水半潜式”钻探平台“漂浮”在海里,下连的输油管道由特殊的复合材料制成,一直深入到500~3000米的海底。
  “然而,你永远都不能知道海底压力有多大。”阿列克列特说,巨大的压力是造成石油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喷涌的首要原因。而且,水深1500米处温度很低,石油被抽出海底时几近沸腾,温差时刻威胁着管道。除了高压与温差外,还要考虑飓风/台风、地震、水流和其他海底活动的影响。“不可预知的事情太多。”
  该研究会地质学家克劳斯·比泽尔表示,他们曾警告过有关方面,墨西哥湾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故。“然而他们还是碰了不该碰的东西。”
  比泽尔预测,如果石油公司继续在深海开采石油,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罗里达州的近海海域发生事故和灾难的频率将会大增。“虽然眼下我们还不能确定BP在此次事件中应当承担多大责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公司始终坚定地拒绝对未来石油生产的可能性做出合理和现实的评估。”
  此次出事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的成本是5.6亿美元。根据国际能源署去年的估计,深海钻探每桶大约花费35~65美元。阿列克列特认为,这一成本没有考虑到所有因素,而深海钻探的真正成本可能比现在实际付出的要多得多。他还认为,此次事故后,各国政府很可能会提高安全技术要求,由此开发成本也会相应提高,这就意味着深海石油的利润回报将大打折扣。
  不过,按照阿列克列特的观点,即使花费巨大成本,深海油本身也有枯竭的那一天。他认为,深海石油的产量可能最早从2011年就将不再增长,达到峰值。
  全球海洋石油特别是深海石油将会走向何方?这对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特别是刚刚在深海“试水”的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关稿件
· 民企筹划抱团参与油气勘探开发 2010-05-18
· 民资准入油气领域 “新36条”措辞谨慎 2010-05-14
· 水电油气价格再进改革清单 2010-04-30
· 中石化收购澳油气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 2010-04-22
· 将海洋油气装备业列入国家新兴产业战略 20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