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5-10 作者:何建坤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
|
低碳经济,这个由英国人在2003年首先提出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大众话题。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以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有很大差异。但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大方向上却是一致的。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低碳经济的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即单位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换言之,碳生产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的倒数。2009年12月,中国正式公布了碳强度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0%到45%。折合成碳生产率目标,相当于比2005年提高67%到82%。
从全世界来看,如果要实现欧盟等发达国家倡导的全球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一半的目标,整个碳生产率则要提高8倍到10倍。这对国际社会和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发达国家积累社会财富、实现现代化繁荣的过程中,碳排放空间还未被认定为一种紧缺资源。而到了今天,中国这些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的时候,资源越来越紧缺,碳排放空间实际上已经被严重挤占。也就是说,已经没有足够的碳排放空间,来保证我们按照常规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
要破解这个难题,只能走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低碳发展道路。但是,这种发展道路,在发达大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所以,才需要我们来探索,需要中国自己走通这一条路。
对于中国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还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当然,挑战原有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关键所在。
要实现技术创新,真正走上高效率、低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就需要有一系列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和公众也必须自觉行动。只有在三者支撑之下,才能保证低碳政策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面临的另外一个维度的挑战,是如何在应对阶段性环境问题与全球性的气候危机方面,保持很好的平衡。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工业化阶段,传统的环境污染得到了基本解决,所以它们关注的重点就聚焦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因此,低碳经济是它们当前最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但对于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二氧化硫、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以及水资源、城市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而又要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因此,这就要求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必须考虑协同效应。
之前,中国很多地方都提出了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但这些主要针对的还是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上述概念,和应对气候变化下的低碳经济概念有效融合起来。
如果能把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在低碳经济中有效结合起来,中国将来就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最终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当然,实现低碳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或许,我们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真正把低碳经济或者低碳城市变成现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