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世界主流舆论大多认为,目前原油每桶120美元以上的天价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旺盛的需求、产油国有意抑制供给、国际地缘政治、弱势美元,以及欧美商品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这五大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不过,美国对于扣在其头上的两顶帽子似乎颇为不以然。相比较而言,对于投机行为的指责,美国的表现还算认真。一方面,美国国会已举行了多次听证会,并披露了一些重要证据;另一方面,通过G8财长会议,委托IMF对市场投机行为操纵油价的内幕进行调查,预计结果今年10月公之于众。而对于纵容美元泛滥和贬值导致油价飙升的批评,美国国内则几乎都是异口同声予以否认。 对于弱势美元的批评,主要基于目前全球原油交易大多数是以美元计价和进行结算这一事实。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在1973年石油危机中斗得两败俱伤的中东产油国与美国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达成私下协议:中东国家今后仍可安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但必须确保以美元作为原油计价货币。目前,除伊朗原油出口大部分以欧元计价、结算和俄罗斯少量原油出口以卢布结算外,美元主宰全球大多数原油贸易的地位仍十分稳固。因此,批评者的核心观点是,如果美元长期保持坚挺,国际油价还能涨到这么高吗? 美国利益的捍卫者们,特别是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强调,除美元之外,以欧元、加拿大元、日元,甚至特别提款权(SDR)表示的油价都在同步上涨,所以把责任归咎于美元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荒唐可笑的。不仅如此,美元本身也是高油价的受害者,因为油价上涨,美国原油进口导致贸易赤字进一步上升,美元不得不继续走弱。2007年美国贸易赤字中47%来源于原油进口成本增加。 美国的辩称貌似有几分道理。众所周知,经济学难以成为科学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它无法在实验室里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进行重复性检验。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其作用体现在事后解释,而非事前预测上。譬如,我们无法乘坐时光机器返回到2002年国际油价上涨前的原点,更无法人为将当时国际原油主要计价货币置换成欧元或是其他货币,然后回过头来观察:到2008年国际油价换算成美元涨了多少。无论如何,我们只能接受现状的解释:当日前国际原油价格是每桶145美元时,欧元兑美元中间价为1.589,因此每桶原油的欧元价格为91欧元。即便在伊朗石油交易所,恐怕也大致是参照这个数字来进行欧元定价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两者间哪怕存在一丁点价差,也会被国际投机者大量的套利行为迅速抹平。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过于简单、用现象解释现象的“套套逻辑”对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无实质性帮助,需要跳出这个框架重新确定坐标和思路。例如,将高油价下各国利率、本地定价、实际有效汇率或购买力平价等变量考虑进来,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可能会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一些此类研究表明,美元兑欧元汇率每贬值1%,国际油价大致将上涨1.2-1.3%左右。这些工具和方法,对于多数美国学者而言应该不陌生。问题是,当非经济因素考虑压倒经济学思维习惯的时候,经济学家的表现其实跟普通大众相比没有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