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请降低“身价”提升品位
    2008-03-18    作者:刘杰    来源:人民日报
  两会上,如何使文化更广泛地走向大众、更好地涵养提升民众素质,进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凌解放(二月河)说,现在的图书价格太贵,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姜昆认为,现在一些公益性质的演出,一开始都是本着为基层百姓服务,为人民群众送欢乐的,可是演着演着就发生了改变,商业味越来越浓,成本加大,个人谋利,百姓却看不到好戏。
  一方面是百姓需要好书、好戏,一方面是文化“身价”太高,内容远离百姓,让人望而生畏。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不禁想起赵树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他首先是位“不上文坛而下书摊”的人民作家。为了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他长期沉到群众之中,和群众同吃同住同苦同乐。他的作品也成了百姓最喜欢看的文化产品,书中许多故事和人物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而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起书,赵树理还主动把书价降下来,甚至只想“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里去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
  赵树理把为百姓写好书,让百姓看得起书,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统一起来了。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民作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也启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光要有平民意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风尚。
  遗憾的是,有些文艺工作者把谋利放在了第一位,责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一些内容低俗、趣味低下的书充斥文化市场,书价昂贵,于人也无所增益。还有一些原本属公益性的演出,缺乏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东西,多的是一些快餐式的、浮躁的、闹哄哄的东西。
  应当说,今天书价的昂贵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作家的努力恐怕有限,但作家至少应当把书写得让百姓喜闻乐见,多创作些贴近实际生活、合乎群众需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而公益性的演出更应当体现公益性质,不但不能抬高戏台,更不能降低品位。
  从根本上看,要降低文化的身价,提升文化的品位,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不能缺位。全国人大代表李修松表示,我国文化投入不足,文化建设长期滞后,文化发展欠账越来越多,所积累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政府投入不足,引导乏力,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就得不到满足,文化的软实力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发展文化,政府无疑需要注重基础投入、重视制度建设。我们的政府也正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角度,努力构建最广大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编织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强化各种激励机制,鼓励作家戏曲家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书好戏,同时加大政府管理干预力度,让老百姓看得起好书,听得起好戏,实实在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关稿件
· 王小同:设立“孝敬节”传承发扬孝敬文化 2008-03-17
· 文化焦虑折射什么? 2008-03-14
· 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前行 2008-03-14
· “中华文化标志城”该不该建? 2008-03-14
· 四川启动大熊猫文化宣传展示活动 200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