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银行会是什么样的
2015-05-22    作者:毛志辉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作者:西蒙·迪克森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两年前,埃森哲发布的《2016年的银行业》报告中,对未来银行做过场景化的描述:当你走进银行营业厅时,大堂的显示屏就会出现专门针对你个人的欢迎语;同一时间,你的客户经理早已拿着移动Pad等候你的到来,不仅对你的金融状况了如指掌,而且还配备好了多种可能的投资方案功能参考;甚至你在走动过程中经过大厅内广告牌时,屏幕上便会出现与你极具关联性的个性化广告内容……以拥有一张银行卡为起点,从客户迈入营业厅开始,未来的银行将能够通过智能系统来识别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个性化的服务,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吗?未来人们还需要拥有银行卡吗?人们还会在经济生活中那么多地依赖银行?或者说,人们还需要银行吗?

  在英国青年创业家西蒙·迪克森看来,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会在未来遭到颠覆,代之而起的是将是一个“众融”的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进行大众融资。他在最近出版的《没有银行的世界》一书中,反思了现代货币金融体系,对金融业的未来作了大胆畅想,为人们“擘画”了一个不受银行约束的开放而自由的经济社会。

  迪克森是一位积极的银行业改革者,一贯倡导新技术与新金融的结合。他以英国金融体系为例,列举了银行本身所存在的致命缺陷,阐述了人们对银行的过度依赖,而这种依赖,在互联网时代与日渐发达的“免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错配。他认为,我们正生活在“免费”的债务陷阱中,颠覆性技术的诞生,让我们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免费的时代。而以互联网、数字货币、社交网络、众筹、P2P借贷、微型金融平台、智能手机为代表的这七项创新,将会创造人类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互联网作为七项创新中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它带给人们建立社会资本的能力,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和融资,同时它也催生了数字货币和社交网络的兴起。数字货币使得全球的货币和金融服务趋于民主化,并以可持续的方式允许真正的创新和人类发展;社交网络则使货币创新成为可能,让人们可以有机会从自由信息的交流中获得世界范围的金钱和资金。社交网络还诞生出了众筹、P2P借贷、微金融平台。众筹的出现让每个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可以进行融资;P2P借贷让人们具备了所有通向可持续金融的未来的工具;微金融平台与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可满足人们对可持续性的所有要求,使得人们能够在世界各地运用这些颠覆性技术和网络连接就转账给广大的非银行个人或机构。迪克森认为,传统的信用评分机制将逐渐被社会资本评分所取代,在传统银行体系崩溃或政府破产之后会进行银行体系改革,人们也将有机会一劳永逸地选择可持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融入,传统金融的生态和权力结构正在被瓦解和重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下,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秉承互联网的精神、理念和技术,传统银行业的产品与服务正在朝着以开放、分享、创新、个性、普惠为特征的方向发展,在获客、产品、创新等方面与传统银行模式形成嫁接互补,更大地发挥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开放式、无边界、平等普惠的优势,并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渠道。在具体业务模式上,已然涌现出诸如自金融、微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远程银行等创新业务模式。这些变化所指向的,都是经济的更加自由。

  怀抱经济自由、金融创新的理想追求,最近几年来,迪克森创建的一个与“未来银行”同名的众融网站BankToTheFuture.Com,在业界可谓风生水起。网站致力于打造一个让人们把企业股权或业务卖给别人,以及让投资者参与各种等级投资的在线众筹平台,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融资平台之一。“众融”平台的出现,对传统的贷款业务模型构成了粉碎性的冲击,传统的金融机构势必将其视作是一个威胁性很大的障碍。但是,正如迪克森在书中所论述的,新兴金融领域一定会沿着“众融”的模式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也一定会面对“众融”平台。而且,无论融资是来自金融机构还是银行,“众融”原则都会运用到去中介化当中。

  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变革力量,尤其在推动银行销售和服务渠道,以及银行和客户之间交互方式改变方面,其意义是革命性的。迪克森在考察七项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对未来金融业发展所作的展望,在一些观点上或许显得过于前卫和激进,但的确值得传统银行业的从业者们深思和警惕。互联网所带来的是一个真正瞬息万变的社会,就像鲍勃·迪伦的歌词描述的那样,“现在缓慢的,瞬间就变快;现在存在的,瞬间就消失;现在的秩序,正飞快瓦解;最前面的,转眼就落后;时代正在改变……”互联网技术脱媒以及去中介化的功能,的确已经将传统的银行业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谁又能知道,银行的明天会变成什么样?

  不论银行的明天会怎样,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人们将会在经济上拥有更多选择、在金融支配方式上更加自由。尽管迪克森对传统银行业的未来是悲观的,但他对金融业的未来却充满了乐观的期望。也因此,他在书中极力地主张进行银行业的改革和创新。他希望通过改革创新,来维护一个金融和货币系统稳定的经济环境,减少那些足以造成世界性悲剧的内在隐患;同时,通过参与教育、向政治家宣传、呼吁企业家的支持等途径,进行新的无银行革命。银行业的改革是可预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技术意味着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总有解决办法的丰富世界中”。

  “银行到底会不会消失”的话题,已经在公共场合被专家和业内人士反复讨论过,至今仍众说纷纭。作为国内出版的首部系统阐述颠覆性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解构与重建的著作,迪克森在书中对银行未来所作的畅想,为我们开拓了新思路和新视野。毫无疑问,决定银行业变革的终极力量,是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而金融的本质就是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只要有更好的技术、方法,能够让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可持续,那么,无论银行会变成什么样,都值得我们去期待、憧憬和畅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助推全民读书热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频道精选:
· 【思想】“官员独董”少了,问题并不少 2013-06-14
· 【读书】缔造伟大的秘诀 2015-05-1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通讯信息诈骗“爆表” 部门协作不畅破案率畸低 2015-05-2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