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对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回顾
对历史的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况且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中。不过,此次事件毕竟经历了几年的时间,一些尘埃早已落定,所以是时候作出一些初步的判断了。 当然,如果把这本书看作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那么它一定不是最终结论,未来还将会有第三稿,甚至第四稿。之所以这么快就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原因在于美国民众的愤怒正在影响,或者说正在毒害美国的政治路线。本书将聚焦这场金融危机的“因”和“果” , 重点评析“因” 。当然,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但却对促进美国民主制度良好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在详细叙述前,本书将简要介绍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历史,以及美国政府对每次危机的应对措施。这段历史会通过四个段落来阐述,也许第四段的内容会令人惊讶。 危机,是浪费了,还是变成了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美国金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脆弱,同时也越来越不受监管。而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却在2007—2009年间经历了一场风暴。风暴从房地产泡沫破裂开始,接踵而来的是债券泡沫的膨胀和破裂。在紧绷的链条下,股票市场崩盘,美国养老保险计划变成了一个黑色幽默,诸多养老基金的净值被腰斩,众所周知的“401K”计划变成了“201K” 。当美国金融体系崩溃时,才充分诠释了它的破坏力,影响不仅深远而且广泛。危机波及所有臃肿的金融部门,只有少数机构或者市场幸免于难。那些损失惨重的机构要么倒闭,如雷曼兄弟;要么寻求政府救助,如花旗集团。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所说的“全球性金融崩溃”。 很多人将金融市场当作脱离实体经济的高级赌场,却忽视了市场参与者如企业、工厂和商店等都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金融市场更像是整个经济体的循环系统。如果血液停止流动……结果将无法想象。所有的现代经济体都依赖各种各样的授信机制来将“营养”输送到整个系统当中, 而美国这一经济体更为依赖“信用化”和“金融化”。所以当原本如同长江大河般的信用流突然缩减为涓涓细流时,这个经济体就好像患上了心肌梗塞。原本在经济繁荣期间过剩的流动性和信用突然变得不足。这种信用枯竭不只来自银行,也来自于所谓的影子银行系统,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财富的全面贬值,包括房产、股市、保险等,并导致了可以预见的结果:更低的信用、更低的购买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衰退。 美国政府动用了大量资源来减轻金融压力,更重要的是,来抵御经济衰退。国会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制定了广泛的财政刺激方案。美联储利率几乎降为零,创造出大量的流动性,同时还通过发放贷款、购置资产、提供担保等方式扩大自身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政府的很多举措都是前所未有的。还记得2008年9月的一天早晨,直到进入课堂时,我还挠着头自言自语: “美联储从来都没有监管过保险公司,昨晚却直接宣布对其中的一家进行国有化! ”这家保险公司就是臭名昭著的美国国际集团(AIG)。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措施起作用了!虽然并不完美。但大部分金融部门的恢复速度都比观察家们预期的更快(要记得,此处的“恢复”并不是指回到原状) 。同时,尽管经济依然衰退,代价仍然高昂,但至少没有恶化,并且恢复时间也比很多人预期的短。只有占经济体很小一部分的房地产部门,还在经历类似以前大萧条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大萧条 2.0” 。其他如失业率,远未达到 1983 年的水平,更别提1933年了。这并不是说,到了 2012 年一切就万事大吉了,但预期中最坏的结果的确没有发生。 这就是我所说的微缩历史,并且它有一个还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或者至少是让人松了一口气的结局。换句话说,经济正在沿着一条平缓的曲线缓慢上升,好消息是美国避免了之前宣称的金融系统完全崩溃和又一次的大萧条。实际上,自从 2008年秋天以来,面对美国宏观经济的表现,即使再宽容的人都难以给出一个 C 的评价。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上最差的阶段,应该给一个 F。 2010 年,国会重新发布金融监管规则以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但这些金融改革措施大多数还未发挥作用,也无人知晓这些重新设计的监管体系在实践中是否有效,尤其是在压力测试方面。同时, 银行的代言人们为了反对这些措施, 已经武装到了牙齿。我们可以把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的名言变成一个问句:我们是浪费了这场危机,还是把它当成了推动变革的催化剂? 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三个重要的问题 这场危机的另一个特点促成了本书的创作:截至目前,大量的著作都在描述这场危机,当然其中也不乏经典之作,可大多数美国民众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使他们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作为或不作为都知之甚少,甚至还有误解。结果就是,2009 年茶党运动爆发;2010 年选举时,选民提出“把那些金融恶棍扔出去” ;2011 年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2012年总统选举时,经济问题仍然是核心,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致处在历史最低点。 这是可以理解的。回首这场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以及针对它们所采取的措施时,我最大的困惑之一是,美国民众得到的解释太少了,无论是来自他们的领导人,还是来自政府。可悲的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有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政府做了哪些事来帮助他们,才有可能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在乔治· W·布什 总统执政期间那些经济衰退的日子里,他基本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在国家经历经济危机时,民众可曾记得布什总统的一篇演说吗?巴拉克·奥巴马远比他的前任积极、活跃而且能说会道。但他也没有发表过解释性的演说——远比美国民众需要和应得的少得多。危机期间的两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蒂莫西·盖特纳也没有发表有效的演说来解释发生了什么,以及更重要的,他们为什么采取那些措施。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虽然进行了相对较多的解释工作,但是他的听众有限,全部为专业人士,况且他站在美联储的角度,而不是经济管理者的角度。 反而是私人部门进行了更多的解释,但仍远远不够。举个例子,华尔街的精英们都了解事实真相,但当时管理层都不愿意站出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愿意道歉。记者、学者们针对危机的起因和影响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去描述危机的开始和结局,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但是多数媒体更偏爱简短、摘要性的报道,而不是详细描写和解释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电视节目12秒就可以播放一则经济类新闻。 本书将按照一种我认为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叙述。目的是通过重大事实和便于解读的政策来搭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更确切地说,我希望对下面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解答。 1.我们是如何陷入这个困境的? 这里我不想去指责谁,尽管不可避免(确实应该)有人要承担责任,但是我更想做的事情是指出并分析那些错误,以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 2.如何解决问题并减少损失,以及原因是什么? 危机发生后的很多应对政策都是在匆忙中制定的,但这些政策是否合理、可持续、易于评价?再次重申,我的目的不是质疑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水平,而是强调从这些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以便为将来做好准备。我最大的担心是 2008—2009 年危机期间那些被错误评价的政策,会在金融危机再次袭来时被阻挠而无法实施。 3.正如伊曼纽尔所说,我们是会“浪费”掉这次金融危机,还是会充分利用它? 特别是,2010 年政府颁布的金融改革措施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强健的金融体系?改革是否有遗漏?金融业是否进行了彻底整顿?更重要的是,下一步该怎么办?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