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愿景——以大国力量格局变化为例
全球发展趋势中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未来大国力量格局的可塑性。人们习惯于从今天大国力量消长的惯性去推断未来,但这种习惯往往带来预测的失误。
在大国实力消长方面相对比较确定的是,日本和欧洲主要国家在未来10年内,经济最多只能做到缓慢增长,其结果是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下降,欧洲和日本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也很难扩大。
不过,断言美国已经或者即将衰落则根据不足。以美国的自然禀赋、人口结构、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如果不犯类似于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那样方向性的战略错误,同时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力复苏是有希望的。但由于新兴大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会缓慢下降。
总体来看,未来10年,大国力量对比的最大可能性是: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能够得以保持,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引领世界潮流,但其充当“世界警察”的作用将会下降。在经济方面,欧盟与美国的经济总量比较接近。中国的经济总量会接近或超过美欧,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教育水平远低于美欧。在经济总量方面,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远居美国、欧盟、中国之后。军事实力的前三名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就地缘政治影响而言,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名列前茅。新兴大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所提升,但同美国、欧盟、日本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这种对大国力量对比的分析与预期,是本书编著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所做的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美两国有影响力的战略家和政治主流,在一些宏观判断上有一定的共识,例如美国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中国实力将继续崛起、欧盟与日本经济复苏缓慢、新兴大国总体力量上升等。但是,由于两国政治立场的差异,中美观察家和学术界对同一个世界有着不同的愿景,强调不同的侧面。例如,中国官方几十年来一直强调世界的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而在一般理解上,多极化自然意味着美国的相对衰落和其他大国的相对强盛。于是,中国媒体关于美国实力下跌、中国崛起的报道比比皆是,也大篇幅报道美国国内的暴力事件、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抨击等对美国不利的消息;对冷战结束以来的俄罗斯和现任总统普京,中国人则充满赞扬;对伊朗、朝鲜等国敢于同美国对抗,朝鲜领导人受民众爱戴的新闻,也不惜篇幅予以报道。但是在美国方面,舆论界虽然承认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国际政治影响力不如从前,但同时会提到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及国力继续发展、创新能力超群的一面;谈到中国时,美国人一方面报道中国实力与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也不会忽略中国国内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美国媒体经常还突出报道俄罗斯国力中的弱项和国内政治的阴暗面。又如,中国媒体强调发展中大国的“群体崛起”和“联合自强”,而美国媒体突出描述的则是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内部困难和“金砖五国”相互间的矛盾。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近著《战略远见》中,希望看到俄罗斯和土耳其在未来几十年中成为“大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这在中国战略家眼里是绝不会出现的前景。
尽管有如此大的认知差距,但中美两国领导层对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和大国力量对比,都持有比各自国内舆论更为清醒而全面的认识。站在本国长远利益的立场上,他们也深刻认识到,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以及世界各大国对全球稳定和经济复兴的依赖,使大国对抗的代价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然而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内政治现状,又使他们的这些清醒认识难以向公众明确表达,也难以为公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