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能走捷径,需要引入行为经济学,以确保受助对象各种微妙行为被纳入扶贫行动的机制安排,最终打通扶贫行动的“最后一英里”。
为什么贫困的农民/城市居民对小额贷款往往无动于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罕默德·尤努斯建立的群体负债贷款合同模式,为什么到后来简直推行不下去,根本无法与贫穷地区的高利贷竞争?许多穷人究竟因为什么而难以做到坚持储蓄?贫穷地区的入学率又该如何切实提高?怎么说服受助对象改变旧有的生活习惯(注重清洁卫生),配合必要的医疗检查和治疗?
这些问题困扰着世界各国政府扶贫部门、民间及跨国扶贫组织、为扶贫提供财力资助的慈善基金会,以及以小额善款捐助者身份关注扶贫问题的中产阶级。
统计表明,全球迄今仍有数亿居民的日均生活费不足0.99美元。全球贫困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造成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严重问题,饥荒等人道主义灾难的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为了解决全球贫困问题,西方工业国家通过这些国家的政府、民间渠道及相关国际组织,拨付了数万亿美元;中国、印度等国家在国力增强后不仅加大了对本国贫困人口的扶助,还积极履行这方面的国际援助责任。
扶贫投入的金额如此之大,也的确避免了世界一些地区从一般贫困滑向赤贫饥荒,但距离扶贫行动“授人以渔”摆脱贫困的目标仍相去甚远。一些主题与愿景宏大的扶贫行动,在花费巨资后,并没有起到减少一般贫困人口的作用。还有一些慈善基金会,甚至找不到按期投放募得的捐助善款的扶助对象和方式。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创始人暨董事会主席、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得主迪恩·卡尔兰与扶贫行动创新研究会研究员雅各布·阿佩尔合著的《不流于美好愿望:新经济学如何帮助解决全球贫困问题》一书,通过列举并剖析全球各地扶贫行动的典型事例,指出了官方、社会组织和企业扶贫普遍存在的重大误区。书作者指出,贫困不可能立即根除,扶贫成效通常意义上与资金拨付的增额毫无关系,抱有扶贫美好愿望的人们通常忽略了贫困滋生的具体原因,特别是内嵌在贫困地区整个群体相互交往、相互交流信息、买卖交易的方式之中,忽略了贫困人口每个个体复杂的行为动机。正是因此,扶贫组织和个人往往无法解答本文第一段所引述的诸项设问。
概括起来,扶贫不能走捷径,需要引入行为经济学,以确保受助对象各种微妙行为被纳入扶贫行动的机制安排,最终打通扶贫行动的“最后一英里”。
书作者首先援引了行为经济学中的选择实验。消费者在面对同类多款商品时,如果选择对象太多,相反会降低其购买可能,因为他们很多人将无法作出安心选择。扶贫也需注意到受助对象面对的扶助政策是否选项过多、过于复杂的问题。
接下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书作者之一的雅各布·阿佩尔在加纳搭乘出租车时,向司机介绍了当地的小额贷款项目,司机显得很有兴趣,但最后告知雅各布·阿佩尔,头一年他已经在一位银行经理那里听到过类似的完整介绍。在加纳,不光出租车司机,很多人尽管面临生产经营困难,也了解到小额贷款项目的信息,却就是不去申请这方面的贷款帮助。这是为什么?全球各地小额贷款的宣传方案,通常都是用一张或几张通过小额贷款改变了命运的客户照片,再一一列举贷款政策、担保条款的关键点,至少在设计者看来,是足够有吸引力的。书作者指出,贫困地区并非没有替代形式的小额融资渠道,一些民间借贷就可以满足穷苦生意人的周转需要及普通贫困居民的生活需要,尽管利息远高于小额贷款,却提供上门服务,也容许灵活多样的还款、借款及利息结算方式,其吸引力远远超出小额贷款。
同样值得重视的因素在于,小额贷款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通常会设定严格约束贷款资金使用的机制。但穷人的生意和生活,总是有着方方面面的临时开支需要,借款未必全额、及时用于指定用途,完全可能被花在孩子的衣物添置和食物、医疗、公交车费、偿还前期债务等方面。这些具体情况是小额贷款发放者很少考虑和容许的,但民间借贷者却容许借款人灵活支配借款。
许多慈善基金会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小额贷款项目时,也没有考虑到穷苦生意人创业或改善经营的经验、信息需要。这本书指出,穷苦生意人的确可能拥有一些生意智慧,但很难完备具备创业发展经验,如果小额贷款发放方不注重在发放贷款时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经营技巧、行业经验培训,贷款很难不打水漂。书中还质疑了群体负债贷款合同模式,指出该模式夸大了社区、亲族关系对贷款违约行为的约束作用,最终将违约责任分摊给诚实借款人,根本起不到惩戒约束群体负债贷款关系中的违约者作用,因而难以长期维系。
相比小额贷款,书作者更倾向于扶贫部门、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合作,面向贫穷人口推出小额储蓄项目,借鉴民间借贷的优点,使小额储蓄项目能够面向客户提供便利、灵活的服务。
这本书有关农业生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扶贫项目的分析章节中,都谈到了深入现场进行指导、检验的必要性。在谈及为发展中国家贫穷农民提供改善农业生产效益的扶助时,书作者建议扶贫部门和慈善组织要会同农业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去观察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为之提供具体的操作改进、技术支持建议,再对应的提供扶助资金。同样,要遏阻贫困农村地区的失学率上升,帮扶者就应深入到这些地方的学校课堂中,从学生生活负担到教学方式,再到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和扶助。而矫正受助对象生活习惯,改善其生活健康水平,也需针对受助对象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继而提出管用的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