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与经济嵌入到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了。
——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
中国故事并不易说。
从哪里开始呢?从时下热闹的民族复兴与微博反腐开始?还是从过去十余年的“胡温景气”谈起?或者从过去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筚路蓝缕,或者从1949年以来的百转千回开篇,还是上溯更早?
巴尔扎克断言小说是民族的秘史,那么经济则可能是理解国家命运的秘匙。回望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表现确实耀目:连续多年两位数的GDP数字增长,跻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甚至还有不少预言称中国将在2020年前超越美国。这一切,令世界侧目,“中国奇迹”以及“中美国”等说辞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其代价亦有目共睹。国富民穷、腐败横行、房价高涨、通货膨胀、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等等问题丛生,甚至养老、看病、求学等民生问题,也并没随着整体经济的驱动而自动抹平,反而日渐严峻,对于中国经济崩溃的质疑之声也始终挥之不去。
在高歌猛进的靓丽数字背后,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所谓“后发劣势”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讽刺的是,杨小凯还叫杨曦光时,这位19岁少年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掷地疑问,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崛起而自动消逝。
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经济崛起如何重塑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富裕抑或贫困,幸福抑或不幸,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无论是张五常的地方竞争模式,还是钱颖一的“财政联邦制”,抑或是秦晖所说的“低人权优势”,再到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新结构主义”等等,林林总总的理论,随着时间推移,似乎难以完全令人信服。
国外有一种小玩意,名曰中国盒子。它由好几层组成,打开外面大盒子,里面是个中等盒子,再里面又是小盒子,如是再三,直到打开最小的盒子,才是谜底所在。由此,中国盒子一词常喻极尽复杂之事,而现实中的诸多中国问题,也与中国盒子一般迷雾重重——难怪台湾政坛“揭弊”大王之称的邱毅先生,曾将自己的揭露能力超强归结为研究大陆经济的专业出身。
诚然,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不仅是人类历史的一场伟大实验,也是涉及十三亿人的中国戏剧,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但其全貌,恐怕难以一言道尽,也只能通过不同领域的观察描画轮廓,这也是笔者多年以来试图思考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中国故事虽然犹如迷宫,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存在人间奇迹,其中必有符合常识的经济逻辑可以解释。在《中国经济怎么了》一书中,我试图从宏观、金融、财税、民生、商业等不同的部分来拆解中国盒子,试图拼接出相对完整的中国经济景观。
理解中国经济,首先必须回答中国经济的增长根源。以往流行的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看重短期总需求,但从经典增长理论来看,长期增长往往与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动力状况直接相关。
反观中国,过去数十年经济增长动力,源自廉价劳动力以及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三点。也就是说,中国的三十年经济增长并非所谓人间奇迹,而是符合人类市场规律的体现而已。按照经济学学家麦迪森的数据,1952到1978之间,中国人均GDP增长仅为2.34%,不仅不及世界人均GDP增长率,也使得中国与世界人均GDP水平不断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