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李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十二五”规划的鲜明特征。实践证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五个主要脉络: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特征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我个人理解,只要沿着这五个脉络推进工作,中国经济转型就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例,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技术进步加快,产品质量改善,品牌影响不断扩大。2009年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的重要目的地。再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为例,这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9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份额比2007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以上,劳动者收入占比偏低的情况有所改善。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高达10%以上,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3.23∶1,低于2006年的3.28∶1,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扭转。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例如: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投资消费关系失调;出口增长粗放,国际收支不平衡;收入分配格局仍然不够合理,收入差距仍较大,收入分配秩序还不规范,等等。这些都表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紧迫。
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内外部环境孕育着新变化和新机遇,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巨大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在加速,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城乡居民走向全面小康的新期待十分强烈,以改善居住、出行、通信条件为特点的消费升级持续活跃;生产要素组合优势明显,劳动力供给仍然充裕,国内市场广阔,居民储蓄率仍然较高,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微观活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宏观调控体系和能力不断改善;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同时,国内发展环境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城乡和区域差距明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复杂多发,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较多,等等。
从外部条件看,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仍然是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中进行的。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外部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上升,有利于我国发挥市场规模大、劳动力充裕等比较优势。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有利于我国打破某些产业的瓶颈制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某些领域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扩大我国在全球和区域内配置资源的回旋余地。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有利于我国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