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三、百万富翁是怎样炼成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白话文:把修炼之道贯彻到自己身上,他的德性就会变得真实纯正;贯彻到自己家里,他的德性就会丰盈有余;贯彻到自己的家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贯彻到所在的国家,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贯彻到整个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一般人总以为要有大成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起点或是原始积累,巴菲特用他自己的经历颠覆了陈腐庸俗之见。 常言道: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此话用在巴菲特身上并不适用,这匹超级大肥马从来就不曾吃过夜草,而是用《道德经》里“为之于未有”的心法一点一滴地炼出真金。19岁,“小巴”兼职销售高尔夫球,加上卖报的收入和之前的积蓄,“小巴”的个人资产达到了9800美元;1962年,巴菲特32岁,这一年,他的个人资产达到了100万美元。从万元户到百万富翁,巴菲特究竟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他又有哪些神奇的招数呢? 1950年夏天,19岁的“小巴”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然后向哈佛商学院提出申请。他乘火车前往芝加哥,在那儿,一个男士接见了他。“小巴”说,当时哈佛代表对他的印象是“19岁,由于身材消瘦,看起来像只有16岁的样子,相当于一个12岁少年的体重”。当两个人的会面结束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被哈佛拒绝后,“小巴”转投哥伦比亚商学院,并在这里迎来了一生修炼财富之道的转折点。要不是因为考学过程中碰到一个小小的挫折,“小巴”可能会成为一名成功的金融业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传承价值投资派掌门的衣钵;华尔街会多一名八面威风的操盘手,奥马哈则永远不会拥有一代股神。 在这里,命运安排他巧遇了一个叫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老人。本书前面已经提到,从幼年到少年,“小巴”对于财富之道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份,在遇到格雷厄姆之前已经快是个万元户了。大家对那时候的万元户不一定有概念,这么说吧,一盎司黄金40美元左右,240多盎司黄金,按中国一斤等于16两的传统,相当于219两黄金,这些钱能买将近4辆亨利?福特二世所造的“雷鸟”小轿车,一辆车的价格是2695美元。但比起格雷厄姆——当时股市江湖的泰斗、一代宗师,“小巴”的这点道行就如同萤火之遇皓月。 这位大师习惯于让门下弟子们向自己发问刁难,并在拆招解答的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自己的修道心得。在格雷厄姆热烈的课堂讨论上,总有不计其数的提问,他就是在这些讨论中与大家进行思维碰撞,并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们接受他的观点。尽管“小巴”的修道天份要远远高于郭靖的习武资质,但“小巴”修道时和郭靖习武时一样勤奋。每一次过招,“小巴”总是最卖力气的一个。作为对“小巴”勤奋的报酬,格雷厄姆给出了他平生传道的最高评价,他在“小巴”的成绩单上写上了A+字样,这是格雷厄姆门下所有弟子所拿到的唯一一个A+。即便如此,勤奋好学的“小巴”还不过瘾,为了和格雷厄姆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尽得这位道行高深大师的所有真传,“小巴”决定到老师格雷厄姆的炼金场去当一名烧火的道童。 在崇尚炼金之道的美国,“小巴”这样自幼熟读商业书本,有丰富经商经验,后来又毕业于顶级商学院,被泰斗级大师给出最高评价的优秀学生,自然是猎头公司追逐的人才。 “小巴”想去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继续学徒,不领工钱,但遭到了拒绝。“小巴”没有放弃,他没有在华尔街找其他的公司就职,虽然这对他而言并不难。他开始充实自己并自己摸索着股票投资的路子。24岁那年,格雷厄姆终于被“小巴”这种“程门立雪”式的诚意打动,将其接收为一名每年底薪12000美元的员工。“小巴”以实际行动回报了恩师的知遇之恩。1954年,一家经营巧克力的上市公司想趁可可豆原料价格处于高位时抛售库存,又担心被征50%的高额利得税,就巧用了一条税法条款:把存货直接分配给股东回购股票可以免税。当时每股可换80磅豆子,每磅市价64美分,而每股股票的市价在15美元左右。“小巴”一眼看到其中36美元的利差,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不厌其烦地干同一件事:从股票市场以15美元的价格买进股票,拿着股权证书到上市公司去换回价值51.2美元的可可豆的提单,再把这些可可豆提单按市场价卖掉。 可可豆和上市公司都没有挪窝,只不过小巴不停地往返于股市、可可豆市场,用现金换股票、股票换提单、提单换更多现金、现金再换更多股票、股票再换更多提单、提单换大量巨额现金…… 可是,这样的光景仅仅保持了两年。1956年,61岁的格雷厄姆感觉到常年操持炼金场太累,决定退出股市江湖。于是他关闭了自己的炼金场。就像那些常年行走江湖的老剑客会觉得厌倦,渴望一种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一样,退出股市江湖的格雷厄姆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布道授艺,他要把他多年的炼金心得写下来,为后人留下一部金融著作。 这一年,沃伦?巴菲特26岁。当他得知老师将关闭炼金场,解散合伙公司的计划后,提前离开了公司。但此时的巴菲特在炼金道行上早已远非昔日“小巴”可比了。追随恩师在炼金炉边烧火的两年内,“小巴”已经深得格雷厄姆的炼金心法。不仅如此,他自己的钱袋子也迅速鼓起来了。自1950年带着9800美元从沃顿商学院出来后,他的个人储蓄在短短的六年间迅速超过了14万美元。格雷厄姆对于巴菲特的工作业绩以及投资理念也十分认同,他曾暗示自己的衣钵将由这位得意弟子来继承。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解散是沃伦修道炼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想当年,“小巴”对自己的差事十分满意,如果老师的炼金场不关门,他是不会离开格雷厄姆而独走江湖的。那样的话,他终究也只是一个炼金炉边的小道童,而不是后来得道成仙的“股神”。当然,随着对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念理解得越来越深刻,小道童也隐隐约约觉得恩师的炼金手法似乎有点刻板,投资时显得过于保守了点。 离开师门后,巴菲特回到了家乡,并于1956年的5月1日在奥马哈架起了自己的炼金炉,他成了一名自立门户的小道士。新开张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总投资105000美元。此刻巴菲特身价14万美元,已经可以买2787两黄金或者是52台雷鸟小轿车。那么,他投了多少钱来支起这个炼金炉呢?总共是100美元,相当于自己净资产的0.07%。用别人的钱炒股票一向是股市江湖中人人都想学、都想练,但又都学不来、都练不好的一门绝技,“小巴”是怎么炼成的呢? 答案就是《道德经》里的这几句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1.修之于身 “修之于身”,用在投资上,就是进行自我投资。孩提时代的“小巴”十分胆小而又内向。他走路时都时刻弯着膝盖,深怕跌倒受伤。他一直生活在母亲和姐妹的保护之下,身材高大的他在打架时居然还要小他三岁的妹妹帮忙。这种经历让“小巴”十分难受,他暗自发誓不再做被人取笑的男孩,他也要成为一个“孩子王”。但不好打架的他只能在别的方面胜过街头的小霸王,比如头脑。正是想到了这一点,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其他小家伙在跑闹嬉戏的时候,他正用成堆的书本在自己脑子里构筑知识的城堡。 “小巴”渐渐发现自己身边的小伙伴开始增加,当他说到自己的“理财业绩”时,小伙伴总是会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言半语。“小巴”开始了他的另类“孩子王”生涯。与其他“孩子王”不同的是,“小巴”的童子军团并不参与游戏或者打闹。他将自己的伙伴集中起来,并开始让他们卖高尔夫球,而他自己在中间提成。 “小巴”在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同时领悟到:最好的投资应该是对自己的投资。对自己投资不仅能够得到金钱回报,更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将时间、财富投资到其他东西上,或许可以达到“一本万利”的成就。可是,对于自己的投资却可以实现“无本万利”,这是一个质的提升。 在“小巴”挖掘第一桶金的过程中,“自我投资”的痕迹已经若隐若现。11岁的时候,他被“中巴”送到一个农场去“体验生活”——美国家庭教育的一种。可是在这里,“小巴”却对玉米地和奶牛全然没有兴趣,他经常一整天捧着自己喜欢的书。 “小巴”进行自我投资并不是盲目地将所有的知识都塞进自己的头脑里。他很有自知之明,他只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投资。中学时他成绩并不好,因为他觉得这些课程十分无聊,对于自己完全没有帮助。在选择大学时,巴菲特也是遵循着这个思路。商学院的一般课程对于他而言“投资回报率”并不高,他也没有必要为此付出一到两年的时间。而格雷厄姆是投资学界的“证券分析之父”,他的知识在整个商学院的课程中是独一无二的,与他共事将能够学到更多。这份工作的“投资回报率”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而且,“小巴”已经对“价值投资”有了一定的认识,却没有实践的机会。在老师的公司里,他才能真正学到如何让“价值投资”这个枯燥的理论为自己带来惊人的财富。 “小巴”通过自我投资拥有了异于常人的技能。在投资的时候,他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报表分析和提问对企业有更准确的把握。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自己的年度报告中发表声明:“对于符合标准的公司,将针对开价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是否收购的决定。”这个时间往往只有五分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五分钟正是数十年“自我投资”的结果。 2.修之于家 小道童巴菲特把自己的炼金道术往外进行扩展,首先是从自己的家人开始的。启动自己的投资事业时,巴菲特最初采用的是那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古老合伙方式,而不是被号称为自然人赚钱装置的现代公司形式。巴菲特与其他合伙人约定:如果炼金炉投入本钱回报率低于6%,那么巴菲特一分钱也拿不到;如果回报率高于6%,那么巴菲特也只能得到高于6%的那一部分收益中的25%。举个例子说明,合伙企业第一年投资10万美元,第二年回报率是10%,即赚了1万美元。这种情况下,6%以下的收益,即6000美元归其他合伙人;超过6%的4000美元中,巴菲特只能得到1000美元的收入。 最早出钱入伙搭建炼金炉子的查尔斯?彼得森日后非常骄傲地把签有自己名字的巴菲特合伙公司最初经营协议张贴在办公室的墙上,那张贴在墙上的文件显示他投入了5000美元,这是当时巴菲特所能接受的最低投资金额,而对他来说,5000美元是很大一笔钱。他是巴菲特在沃顿商学院的同学,首批投资者中的伊丽莎白则是彼得森的母亲。其余的4个人分别是“小巴”的姐姐、姐夫、岳父和姑姑。伊丽莎白母子出于彼得森对巴菲特投资才干的信任,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他。1970年,已然气候小成的沃伦?巴菲特深怕股市江湖过于风高浪急而出岔子,解散了巴菲特合伙公司,彼得森把自己的股份以17.75万美元全部卖给了巴菲特。读者切莫误以为这单生意合算,这批股票日后在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价值2.95亿美元。当巴菲特在潮水退却重出江湖时,彼得森继续不断把钱交给巴菲特的新公司,这使得彼得森和他的妻子马乔里养成了开飞机的爱好,并一起周游全世界。 3.修之于乡 在把自己的炼金术“修之于家”之后,巴菲特再接再厉,尝试着“修之于乡”,建立了更多的炼金炉。1957年,27岁的巴菲特掌管着三个合伙企业共计30多万美元的资金,年末数字变成了50万美元;28岁的时候他合伙企业数目达到了5个;4年后,巴菲特旗下的合伙企业数目达到了10个;7年之后的1963年,第一个合伙公司里投放进去的10万美元在经过了巴菲特炼金炉7年修炼之后,出炉了720万美元,32岁的巴菲特个人身价变成了102.5万美元。 已然成为年轻百万富翁的沃伦?巴菲特将自己身边的10个小炉合并成一个大炉子,巴菲特旗下的10个合伙企业合并为“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每个合伙人最少得给大炉子放进10万美元才能入伙。1962年,他以7.56美元每股的价格购买了一小部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股票,这是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一个成衣生产线制造厂。这个眼看着日益破败的烂企业被巴菲特接手后进行了大力改造,变成了一座神奇的炼金炉。借助它,巴菲特“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日后不仅让世界各地一批认同、信赖巴菲特的陌生人成为亿万富豪,也让巴菲特这个炼金道士成就了一代股神的美名。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是极其成功的,却绝非一帆风顺。在1973年前后,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股价从90美元下降至40美元,降幅高达56%;在1987年,公司的股价又从4000美元的高位俯冲了1000多美元,降幅25%;1990年,公司的股价从9000美元附近跳水至5500美元;而在1999年,声称每年要高过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的股神在股市里被道—琼斯指数远远抛在了20多个百分点之后。 一般投资者碰到这种情况,他的股东(合伙人)大多会选择另起炉灶,但是巴菲特的股东却十分坚定地站在巴菲特的背后。之前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他们是赚得钵满盆盈的搭便车者,而这时候他们则是巴菲特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些股东为何会将巴菲特当成自己最忠实的合伙人呢?如果我们翻看巴菲特的股东名录,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股东都是巴菲特的亲朋好友。根据2004年左右的数据显示,巴菲特为自己的老家——奥马哈制造了208位亿万富翁。 就像巴菲特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公司上持有股票一样,他总是倾向于和自己认识的人合作。儿时在巴菲特祖父家打杂的查理?芒格后来成为他的商业伙伴,他高中的弹子球合伙人后来成为他的股东之一,他的牌友比尔?盖茨最后也成为他的股东之一…… 在我们抱怨找不到生命中的贵人时,巴菲特已经在身边的人中开始寻找自己的合伙人了。 巴菲特尽心尽力为合伙人做好投资,甚至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他多次在自己的年度报告里说有人的业绩做得比自己更好,并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保持骄人的成绩。然而,幸运的是巴菲特最后还是战胜了大盘。他的自我揭短在人们的调侃声中也抬升了他诚实的信誉。 当然,忠实也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向自己的合伙人说明,巴菲特站在朋友的立场,只把最有利于自己股东的消息透露给自己的股东,不掺杂任何不必要的信息。巴菲特第一次投资股票是和自己的姐姐一起买的,这支股票从38美元跌到了27美元,姐姐也开始埋怨巴菲特。在股票回升至40美元的时候,姐姐便急着出手,结果每个人只赚了5美元。不久后这支股票涨到了200多美元。巴菲特从这次的经历中知道:在合作中,不要让不擅长的人做决定。 坚持“合伙人是熟人”和“专家投资”的巴菲特在长期的运营中终于赢得了股东的认同。这份认同也支持着他越过一个又一个事业的低谷。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