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三、股神的追风三式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白话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一个很高明的人。自己不懂却误以为自己懂,这就是很糟糕的人。 当巴菲特等人离开“格雷厄姆与多德部落”这个“智力家族”后,却是根据非常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投资的。他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总体的投资业绩绝非是因为他们根据族长的指示所做出完全相同的投资决策。“智力族长”只为他们提供了投资决策的思想理论,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决定如何运用这种理论。 巴菲特天生就是一个执著追求的人、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一个不墨守成规的人。他在大学毕业时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进入投资业,深得价值投资精髓之后,又能扬弃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他对经典的现代金融理论嗤之以鼻。巴菲特精辟地指出:传统的智慧,在传统上是源远流长的,在智慧上却是短视肤浅的。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在大浪淘沙的岁月里,在身经百战的生涯中,巴菲特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不熟不做、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历史总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在格雷厄姆-纽曼时代终结之后,生性叛逆的巴菲特最后不但成为该公司的实际继承人,而且开创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至今数十年的辉煌,还成为公认的格雷厄姆投资哲学最大的实践者。从一文不名到一度的世界首富,持续而卓越的投资业绩使得巴菲特成为过去三个世纪里最伟大的投资大师和当之无愧的“股神”。 作为一名职业投资家,巴菲特为人处事既讲原则又不乏灵活性。他有耐心、信心、勇气,并且非常了解概率,能够迅速准确地决定一家公司或一个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很善于把握机会,常常能够寻找到风险已被消除或最小化的投资,并果断地做出决策。他能够在两分钟内决定放弃投资,也可以在几天后大举买进。 实际上,巴菲特这种一直被证明成功的投资理念并未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力,但是他的投资业绩又不是普通人能比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投资方法并不高深,我所做的一般人也能做到。”但巴菲特还说:“投资比你想象的要简单,但也比它看上去要难。” 那么,巴菲特成功的投资理念与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巴菲特又是如何地反传统看待金融投资理论呢?巴菲特投资理念所蕴含的“三大法宝”究竟有多简单呢?巴菲特本人又是怎样应用自如的呢?请看下面的精彩分析和典型案例。 1.不熟不做 从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到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从可口可乐公司到中国石油,巴菲特的投资融会着对企业的深层次理解。这些超乎寻常的投资成就,往往只是通过普通的事情来获得的,但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普通的事情处理得异乎寻常的出色。巴菲特一方面采取见怪不怪和务实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却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简单地希望一些明智的事情发生,而且当它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行动。”巴菲特曾经非常精辟地指出,他的任务就是集中于他们所能够知道的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不很重要,或者如果他们不可能了解它的话,就将这件事情一笔勾销。 巴菲特说过:“我们的注意力在公司的赚钱能力上,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五年、十年的收益,如果我们认为它的价格跟赚钱能力比很值,我们就买,能够这样赚钱的公司是我们关注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就不投资。我们不是说对每一种股票都持一种观点,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如果有1000只股票,对999只我都不知道,我只选那只我了解的。” 能力范围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核心概念之一。顾名思义,能力范围就是指我们在投资中必须做那些重要的、可知的并且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依据我们自己的能力(如知识水平、敏锐程度、可靠渠道等)和意愿理解企业及它的经营气候,并选择适当的企业股票。实际上,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都有边界,当我们碰巧处在这个边界的某个位置时,并感觉到在这个舒适区域“音色圆润流畅”时,就可以为露天剧场的观众引吭高歌。 人人皆有能力范围。实际上,能力范围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更不是难以攀越的喜马拉雅山,它常常是从我们每个人的常识开始的: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使用的东西,比如我们自己及家人所从事的行业。每个中国男人大概都听说过“国酒”茅台,凡是出席过高档宴席的人都会把50年窖藏茅台直接和黄金联想在一起;大中城市的每个家庭主妇一定会经常逛逛苏宁电器,常常在不经意中发现它又新开了一家连锁店;北京后海街边的时髦女郎戴着金光灿灿的项链与手镯,抱怨金银首饰价格的不断攀升时,她们如果足够聪明的话,就应该买点山东黄金和中金黄金的股票;深南大道上聪明过人的白领们,一定能猜到深港边界铁丝网的拆除和房价暴涨是迟早的事情,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惦记着王石与他的万科。 当我们已经确认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公司和行业并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为了缩小竞争圈边界和确定我们的能力范围,就需要从该企业如下一些关键问题着手: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怎样,它与可能的替代品之间有什么区别;该企业提高价格而不会降低销量的可能性有多大;它的目标客户是谁,企业绝大部分收入是否依赖于一个或几个客户;主要客户关系的稳定性有多强;企业以什么方式销售其产品,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域;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经济商业状况的变化;企业的供应情况怎样,管理层及其员工关系如何,其经营状况对于政治经济波动的风险是否过大,等等。 当然,我们的能力范围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我们的能力范围就会缩小,原来的判断就不可避免地会失误。比如,若原来的行业在受到其他行业侵犯攻击或胁迫时,就需要对造成侵扰的行业有所了解。再比如,某些优秀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商业机会,而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和企业经营方案,并从实际中不断学习以增强其生命力,也应该被加入到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可口可乐、迪斯尼、海尔等。从这些企业的年报、其首席执行官或者致股东的公开信中,我们可以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活动甚至业务发展前景等都会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巴菲特是简单与明智的标杆,他将理性和常识视为自己能力的最高指导原则。巴菲特还强调,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找到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投资,并全力出击,才能成为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一直只做他了解的、能做的范围内的事情,决不尝试办不到的事,他知道自己了解媒体、金融业和消费品生产企业,因而他的资产一直集中在这个范围之内。而对于超出他能力范围的股票,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卖掉,比如卖掉联合出版社就是因为他不了解这家企业持有大部分麦考无线电话公司的价值何在。巴菲特不但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还有着精神上的纪律,他谨守本分不分心,也不冒险去做不懂的事,即使是10美元的赌注,如果他觉得自己胜算不大也不会参加。巴菲特说,如果你让自己在小事上没有纪律,很可能在大事上也没有纪律。 在几十年来诸多首富、新贵中,巴菲特从来不靠内幕消息、不靠权钱交易。这在官商文化甚浓的当今中国、东亚和俄罗斯,众多的投资者可能大惑不解。难道巴菲特的确没有深厚的政界背景和密切的商界朋友吗?难道一本简单的投资指南和几张年报真的就能造就巴菲特的“火眼金睛”吗? 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作为国会议员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1951年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并被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婉拒后,并没有留恋华盛顿的生活,而是回到了奥马哈他父亲的经纪公司作投资推销员,1954年他终于被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作为合伙人接纳,1956年开创自己的合伙人公司,在其父亲1958年连续四届国会议员(每年一届)退休卸任时,巴菲特在两年前自己开创的合伙人公司仅有50万美元左右,但到1961年累计收益达251%,同期道—琼斯指数仅涨74.3%。巴菲特的成功在奥马哈不胫而走,人们纷纷询问他有什么内部消息,但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甚至连基金经理常用的股票分析机都没有,更没有庞大的证券研究部门和现代的金融工程技术。在奥马哈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巴菲特除了一名秘书和一名研究助理,就是穆迪评级公司的工业手册、银行和金融手册、公用事业手册,以及《标准普尔股票指南》和有关公司的年报。他不为喧闹的华尔街所侵扰,更不理会道—琼斯指数的起伏变化,几十年如一日仔细翻阅这些资料,耐心地思索并寻找着各种投资机会。1965年巴菲特买下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仅4年后其父亲就去世了,老巴菲特坦言“我没有为我的儿子沃伦做任何更多的准备”。目前,这家全球最大的投资公司的总部非常精干,仅有他和蒙格两名管理人员,公司董事9名,工作人员14名,但他旗下企业员工超过13万人。 不过,巴菲特在政界、商界和报业也有自己的圈子,奥马哈乡村俱乐部一直是富人娱乐圈,后来也成为巴菲特筹集慈善款项和结识朋友的地方。有很多明星、领袖和要人来到这里参加高尔夫球赛,包括著名作曲家、美林等大公司高管、SEC主席、前财长、议员甚至副总统等。此外,随着巴菲特的声名鹊起,他还应邀与其他一些商界和政界名流一起出席白宫正式晚宴,同布什总统谈低收入问题,与克林顿共进午餐,建议增税减赤的问题。但是,巴菲特并没有从那里探听什么内部消息、市场走势,也没有搞什么贿选等权钱交易,而是本着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并潜心经营他的慈善事业。尽管他在2004年被卷入AIG假账丑闻,但最终证明巴菲特是无辜的。 穷人们常常抱怨时运不济,没有遇到合适的机遇。平庸的投资者则羡慕发了财的富人眼光过人。无论是小富、中富都将大富豪视若天人,一致公认他们有着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在某一波行情中发了大财的投机商则认为自己在市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能力范围仅次于上帝。巴菲特的观点令所有人大跌眼镜:这位有史以来从股市上赚钱最多投资者认为每个人的能力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每个人最多只熟悉几个行业。即便与比尔?盖茨是好朋友,巴菲特也没有投一分钱给微软公司,因为高科技行业超出了他的认识能力。在他看来,每个人只要找到那么两三个行业就足够积累一生的财富。比如:巴菲特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消费品、媒体和能源等行业。在他1996年的投资组合中,8大重仓股占了其227亿总市值的87%,包括可口可乐、吉列(现为宝洁)、美国运通、富国银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迪斯尼、麦当劳和华盛顿邮报,这些股票都是在他大量买进后长期持有的。 巴菲特还引用著名经济学家、投资大师、英国财长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凯恩斯在1934年8月15日写给他生意上的合伙人斯科特的信中说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确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有所了解的企业以及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中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2家或3家的企业,我认为值得完全信任。” 巴菲特最具专业知识的领域包括保险、媒体、消费品、供电、纺织等公司,其中《华盛顿邮报》就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投资之一。巴菲特不但从小就有经商赚钱的精明头脑,而且熟悉报业经营各个环节流程,还有收购并长期经营《水牛城新闻报》的经验基础,这无疑对拓展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大有裨益。 1977年巴菲特开始收购《水牛城新闻晚报》,出任董事会主席并力挽狂澜。10年后《信使快报》倒闭,《新闻晚报》成功走进了水牛城3/4的家庭,一度成为全美最赚钱的报纸。 1877年末创立的《华盛顿邮报》在1933后得到大发展,1971年公开上市并且因为报道水门事件最显辉煌,并在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但水门事件的报道也使得它受到白宫的刁难和打击,公司股价也因此缩水一半。此时,巴菲特凭借他多年的报业经验慧眼识金,购买了《华盛顿邮报》1000万美元的股票,虽然头几年里它跌到了800万美元,但后来却成长了100倍。此外,巴菲特还坚持帮助凯瑟琳?格雷厄姆苦撑过工人罢工的艰难局面,教会了唐纳德?格雷厄姆一些商业技巧、企业管理和对股东的责任。在1981年《星报》停业后,《华盛顿邮报》垄断了华盛顿特区市场,1998又因为第一家报道莱温斯基事件更是名声大噪。由于巴菲特的介入,《华盛顿邮报》的市场总值增加到1993年的27.1亿美元。此外,《华盛顿邮报》还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大笔股票,而且允许其员工持有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股票。无论经历什么波折(熊市、困境、调仓等),巴菲特本人不但一直没有放弃该股票,而且在随后的30多年中适时增持它,这也使得它成为巴菲特最得意的前十大重仓股之一。巴菲特1973年投资的1000万美元,到2003年已经盈利12亿美元,增值更是达到128倍。 “市场交易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助者。但和上帝不同的是,市场交易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巴菲特的这句话就是对他投资能力范围的最好总结。 2.集中投资 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一条重要理念是,一有机会就全力投注。巴菲特从未把金融学的教条当圣经。他一直觉得违背常规是个十分有趣的词,哥伦布就是违背常规的典范。在行为金融学还未形成并冠名之前,集中投资的思想就早已被巴菲特和蒙格等离经叛道者所理解和接受。它既非格雷厄姆的投资哲学,也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格格不入,而是由凯恩斯在60年前首先提出的。然而,集中投资的思想却长期被华尔街忽视,巴菲特的做法也没有被广泛效法。但在集中投资和多元组合的拉锯战中,巴菲特已经悄然变得富可敌国。 巴菲特对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公认的陈腐教条不以为然,却对风险、组合与市场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学术界将风险界定为股价的波动性实在有失水准,以至于近乎无稽之谈。巴菲特对风险另有定义,他认为风险是受到损害或伤害的可能性,是企业“内在价值风险”的一项要素,而非股票的价格行为。真正的风险是投资的税后收益是否能超过原有投资与利息收益之和。比如,今天买入可口可乐股票,明天又将其卖出,这将是一桩很有风险的交易;但是,如果今天购买可口可乐股票,并且能够持股10年,这将是一桩零风险的生意。 巴菲特对风险的认识,使得他在投资组合上又与现代金融理论唱反调。马科维茨认为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主要好处在于降低个股的价格波动,个股涨跌参差不齐因而可以盈亏互补。但巴菲特认为,多元化组合只能起到保护无知的作用,对于那些不知道分析企业情况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战略。这种理论只会告诉你如何计算平均值,但任何一个小学5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计算。如果普通消费者对消费行为以及产生长期竞争优劣势的因素有合理的理解,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和认真刻苦的人就可以相当精确地判断投资风险。 对多元化组合的不同看法,也导致了巴菲特对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分歧。巴菲特认为市场经常是有效的这一观察是正确的,但由此得出市场永远是有效的结论就错了,这两个假设的差别犹如白天与黑夜。然而,有效市场理论在商学院里仍然被视奉为神旨,巴菲特讽刺道,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得学生和投资专业人士轻信市场是不可控的,他们甚至都不用去试试,这对于我们和其他追随格雷厄姆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实际上,我们或许应该捐助些椅子确保有效市场永远教授下去。而在投资实践中,巴菲特以及步其后尘的聪明券商,在过去几十年就以骄人的业绩打败了市场。 所谓集中投资,就是指我们在投资时,应该在对企业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少数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我们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都要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中国有句古话“养儿不在多,一个当十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分散了精力反而会事倍功半。少就是多!只要我们有长期投资的眼光,我们能胜券在握,集中投资的风险仅仅在于是否能够保持对企业真实状况的信念,而不必去关心股市每天涨跌的情况。 在投资的时候,分散了资金实际上也就分散了利润获取的渠道。但是,它的前提是必须对企业有充分了解,把股票看成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不必为股价波动惊慌,耐心持有。当然,多长时间为理想的持股期间并无定律,但有一条经验准则可供参考,就是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0%~20%之间。10%的周转率意味着需要持股10年,20%的周转率意味着持股5年。此外,永远不要举债进行集中投资,更不要使用违规资金,因为银行提前偿还部分欠款的通知,或者有关金融当局的清查,将可能对一个良好的证券投资组合造成毁灭性打击。 真正的集中投资者也不要盲目崇拜明星般时髦的基金经理,中国的基金经理在一个位置上很少有超过五年的,如果他们采用非传统的途径取得成功便可获得大笔的奖金,但如果不幸失败就得走人。所以,他们要么只是一些短线的投机客,在大牛市中捞足一把就够吃一辈子,君不见,在2006年中收入过亿的基金经理也不再成为新闻人物了。要么,他们会设法从事传统的分散化投资,按照机构投资者的原则将市场平均收益视为投资安全线,因而他们绝大部分都缺乏动机做出聪明的决定。如果我们把基金经理也当成真正的投资人,那无异于把追求一夜情当成浪漫。 有道是“艺高人胆大”,巴菲特喜欢并且敢于下大赌注,集中投资那些业务结构简单、增长稳定的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那些价值被市场低估的公司。在巴菲特的整个投资生涯中,购买过上百种股票,而最终使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实际上不到十家。证券分析师富勒评论说:“集中持股完全符合巴菲特过去宣称的理念,即不要换来换去,即便要换,也要换优质股。”当然,采取这一策略需要足够的勇气。投资者必须坚信自己的投资组合能战胜大市。在优秀的投资者手中,该策略会很有效。巴菲特曾说:“对你所做的每笔投资,你都应该有勇气和信心将你的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此股。”巴菲特的同事蒙格也说过类似的话:“从玩扑克牌中你就知道,当握有一手对你非常有利的牌时,你必须下大赌注。”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能够发现5到10家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分散投资就毫无意义,只会降低投资的收益率并增加风险。 巴菲特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消费品、媒体和能源等行业。在他1996年的投资组合中,8大重仓股占了其227亿总市值的87%,包括可口可乐、吉列(现为宝洁)、美国运通、富国银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迪斯尼、麦当劳和华盛顿邮报,这些股票都是在他大量买进后长期持有的。截至2006年12月31日,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总投资额为229.95亿美元,其总市值约615.33亿美元。巴菲特对富国银行投资额最大,达36.97亿美元;此外巴菲特重仓持有美国运通公司(12.6%)、穆迪公司(17.2%)、华盛顿邮报公司(18%)、可口可乐(8.6%)和白山保险公司(16%)的股票。虽然公开信息显示他仅仅投资了45只股票,但从投资比重看,他的投资策略更加激进。在2007年2季度,巴菲特继续增持美国银行、合众银行和富国银行的股票,以及消费品和医药行业的股票。其中,在美国合众银行的持股提高了59%,在富国银行的持股提高了11%。目前,巴菲特投资中比重最大的10只股票占了其全部仓位的90%,其中前6大股票的份额又占了71.6%,前4大股票的占比合计60.5%(可口可乐17.9%、美国运通17.1%、富国银行13.5%、宝洁12.0%)。假如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是一个长期的封闭基金的话,它已经相当于10个规模为165亿的基金,一般来说一个规模165亿美元的基金其组合也至少有50~60只(平均的会有上百只股),那巴菲特的组合数目也至少有500只以上。相对区区的39只股票(一些太小的投资没有列出,应该有60多只),巴菲特的投资集中度是十分高的,平均每只股票的价值约有40亿美元。 消费品行业是巴菲特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这包括可口可乐和宝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新总裁罗伯特?乔伊斯塔走马上任,他非常注重可口可乐的价值创造、品牌强化和长远发展,一直很强调销售量的增长。巴菲特对此很欣赏,他于1988年投资13亿美元买进可口可乐6.3%的股份。由于可口可乐的营业额从10多年前的40亿美元增加到1500亿美元,其价值总额也在1996年末增加到1310亿美元,其总价值和价值创造能力在《财富》杂志排名第一。到2003年,巴菲特在可口可乐股票上已经盈利88亿美元,增值达到6.8倍,其股价比购入价最多上涨30倍,目前占巴菲特投资组合的份额最大,约18%。2006年4月,巴菲特辞去担任17年之久的可口可乐董事职务,但仍然保留2亿股可口可乐股票,占该公司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23.8亿股的8.4%。 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也是巴菲特投资非常集中的领域,包括富国银行和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富国银行成立于1852年,在20世纪经过一系列收购后已经颇具规模,巴菲特欣赏它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信誉,从1989年开始少量买进该股票。在经济萧条和银行危机时,巴菲特顶住了卖空的压力,在1990年和1992年两次以约3.7倍的市盈率大举买进。在随后10年中,富国银行不断并购加州的一些大中银行和企业,并成为美国西部最强的银行之一。在此期间,巴菲特也继续增持,到2002年他已经拥有该银行5500万股,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后来购买态势稳步上升到7300万股。截至2007年6月底,富国银行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房屋贷款银行,而巴菲特对此投资已达36.97亿美元。尽管受到次级债券引发的金融动荡的影响,巴菲特还是计划再增持富国银行11%的股权。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是1970年由美国国会特许、政府赞助成立的,1988年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控股企业购买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4%的流通股。1991年巴菲特增加该股的持有数量。到1992年,巴菲特的持股已占该企业9%,在此期间该股股价也上升了182%。目前,它已是美国两大住宅贷款抵押公司之一。 3.长期持有 巴菲特持有股票的时候,从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低进高出,迅速捞一把就走的致富欲望,而是希望能够陪伴这些公司走过漫长的岁月,一起成长。 “低位买进,长期持有”一直是巴菲特的重要投资策略,他就像一位马拉松运动员,耐心地分析着各种报表资料,当投资机会真正来临时,他便睿智而机敏地实时出击,攻下一城又一城。通过大约10次的重大投资决策和投资行动,他为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成功地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净资产。巴菲特几乎总能在经济困难时期慧眼识金,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企业并长期持有。一般而言,在财务报表中,长期是指大于等于一年。然而,巴菲特现在持有的许多投资品种时间长达数年、数十年,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无论企业低落还是景气。当然,作为长期持有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价值增长了几十倍到一万倍不等。 巴菲特之所以要长期持有,因为他坚信长时间内,市场会对企业价值做出真实反应,这至少应该有4年之久,而如果某位投资者还能比其他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企业业绩,及时地识别出暂时处于困境的优秀企业,他将能在长期内获得巨额的收益。企业稳定增长带来的收益,就如以复利计算的资金回报一样诱人。要知道复利的巨大力量,我们不妨看看如下例子。 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与其说是一个控股集团,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成长起来的私募基金。现年76岁的巴菲特执掌它已经40余年,使得它由从前的落魄纺织品制造企业发展成为目前市值高达17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且旗下业务涉及保险、珠宝、餐饮和公用事业等多个领域。在2002年,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成为获得穆迪信用评级AAA级的美国八家公司之一。而巴菲特则不愧是100年来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其投资业绩达到年均24%的复利增长率,假如1956年我们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管理,到目前这笔钱已经价值5亿多美元。 巴菲特无疑为中国的私募基金指出了发展方向,私募基金经理也逐渐开始崇尚巴菲特,而且价值投资也逐渐成为私募基金经理的座右铭,而且很多私募基金也逐渐成为行情的主力。但是,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现在处在大牛市,很多股票好做,很多人都自以为能成为巴菲特,而一旦步入熊市,考验就会接踵而至;二,当前的制度性套利的机会较多,也成就了一批暴发户,而一旦市场成熟,平均利润就会大大摊薄;三,上市公司的成熟规范和经理人市场的培育还路途漫漫,而私募基金经理的心态也远未成熟;四,当巴菲特的范式逐渐为大众接受之后,再依靠价值投资还能赚钱吗?是否意味着新的投资范式也会产生呢? 当然,这纯属杞人忧天。只要人类一天不改浮躁、贪婪的恶习,巴菲特的范式就一天不会普及。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一再强调:“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长期持有一直是巴菲特投资的重要策略,典型的案例包括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可口可乐和中国石油等。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巴菲特长期持有美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石油的情况。美国广播公司的前身是首都广播公司,它创建于1954年,经过一系列兼并收购,特别是它后来收购了美国广播公司的ABC电视网和广播网,并垄断了美国电视广播市场。巴菲特是在1977年第一次购买首都广播公司的股票,次年小赚一笔后就毫无理由地卖掉了。他真正投资于首都广播公司的股票是在1985年,该公司精干的董事长汤姆?墨菲邀请巴菲特作为投资银行顾问,以帮助他收购ABC公司。巴菲特非常欣赏墨菲过人的经营才干,在公司并购资金最缺乏的时候投资5亿美元,以每股172.5美元的价格购买300万股,成为最大的单笔投资。在以后20多年中,美国广播公司多次回购自家的股票,将在外的流通股降低了17%。但巴菲特并不为高额的价格心动,他一直持有占比为13%的流通股,仍然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90年和1991年周期性衰退期间,巴菲特也丝毫没有灰心。从1985年到1992年,美国广播公司的市场价值从29亿美元增长到83亿美元,为巴菲特带来了大约200%的账面利润。这期间,巴菲特的投资也从5.17亿美元增加到15亿美元,平均年收益增长率为14.5%,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巴菲特没有卖掉美国广播公司股票的重要理由在于:一是因为他和墨菲的私交,他知道墨菲作为管理者不会虚耗股东价值,他尊重墨菲;二是因为它仍然拥有高于美国同一行业平均报酬的能力。现在,美国广播公司已经被迪斯尼收购,但他依然是巴菲特的前十大重仓股之一。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