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措,对于中华煤气来说无疑是关键性的一步。它要求公司有足够的资本来进一步扩展管道的铺设范围,同时要求公司有能力来对煤气的生产量有足够的投资。当然,还要求公司的管理层对用户未来使用煤气的前景有足够的信心。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中华煤气在争夺市场方面的远见了。正是管理者及早地看到了适宜于“明火煮食”的中国烹饪对于煤气的需求,努力推动中华美食在香港成为主流食品,使民间的这种潮流主流化,才使煤气在其核心业务上始终稳占潮头。也正是在这种远见之下,中华煤气才会对新生的公租屋市场如此看重,公司的管理层才能很清晰地看到,由于大量新移民的进入,住房是香港未来发展中最大的问题,而让煤气急速占领公租屋市场,也就是一步占有了香港整个能源供应市场的优势。正是因此,中华煤气跟政府一起推出了以优惠价格铺设煤气管道到公共屋村的政策,对整个香港数量巨大的中下层人群,打出了一张极有诱惑力的优惠牌。
与此同时,我们还顺理成章地看到,在煤气大量入户之后,中华煤气开始极力开发潜在用户。1977年,烹饪中心成立,公司还在香港的各类学校里举行了校际烹饪大赛,以期用社会普遍的关注,来推动中华美食和“明火煮食”的影响力。都爹利街上源自于西方文明的火焰,现在却因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而深入到了香港家庭。这实在是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无拘无束的文化象征。
中华美食没有辜负煤气公司的热切期望。在大量内地新移民进入香港的大背景和自身的美味诱惑双重推动下,中国菜在中西方文化交织、消费者选择众多的香港成为了主流。而中华煤气的努力,首先在数量日益增长的酒店饭馆里得到了回报。遍布在香港、被港人称为“食肆”的餐饮店,成了煤气的忠实用户。而在普通的香港家庭,公司也着意从经营厨房入手,煤气深入主流家庭的厨房,成为首选能源。
稳住了自己核心市场的煤气公司,其进取精神首先体现在了自己的内部。20世纪70年代,公司开始向产业的深处和高处进军。1977年,公司开始采用石脑油—一种轻质油来取代传统的普通燃油制气,原因是它更为洁净。而管道网络则延伸到了赤柱、沙田等当时的边远地区。
有趣的是,当中华煤气作为一个能源供应商充分地占领市场的时候,其表现形式是煤气灶具的销量大增。整个20世纪70年代是中华煤气灶具销售快速上升的时期。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个判断—煤气公司推介灶具是一个既具有权威意见,同时又是社会总成本最低的手段,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当然,权威的意见和煤气公司的利润,是因为其有一个完整的品保体系而得到加强的。虽然对于灶具,中华煤气只是一个委托加工商,但是公司的一系列销售品牌却是有着严格的保障的。现在位于内地的港华燃气技术中心的梁金禧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司外包给生产厂商的某种灶具,在用户使用时出现了问题。技术中心对它进行拆装之后终于找到了原因,梁金禧就直接找到了被外包的国外大型厂商。
除了中华煤气有着自己骄傲的历史之外,它委托的厂商也都不是一般的制造商。出了问题,厂商代表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为他信任自己的车间流程。作为中华煤气代表的梁金禧也没有让步。他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应该是一个生产问题—同批产品都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