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二章 报童巴菲特原来是犹太人——世家子弟巴菲特
巴菲特出身贫寒吗 由于媒体与舆论宣传的作用,在大众的印象中,巴菲特出身贫寒,从来没有受到过家庭的帮助。可事实是这样吗? 1964年4月,巴菲特父亲霍华特·巴菲特过世时留下的遗产共值56.33万美元。让我们来算笔账:当时,黄金价格每盎司35美元,石油价格每桶为1~2美元,1960年美国人均年收入1883美元,当时最先进的F-4“鬼怪式”飞机的价格约为每架264万美元。到了2010年,黄金价格每盎司1210美元,石油价格每桶为70多美元,美国人均年收入近4万美元,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每架1.3亿美元。这样看来,巴菲特父亲的遗产大约相当于2010年的2300万美元。英国《卫报》2004年10月9日报道,2002年美国白人家庭净资产是8.8万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非洲裔家庭的15倍。也就是说,巴菲特父亲的遗产拿到现在相当于普通美国白人家庭净资产的261倍,拉美裔家庭的2875倍,非洲裔家庭的3920倍。如果考虑到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贫富差距要远小于当代美国,巴菲特父亲在当时的美国更属于巨富阶层。 让我们对巴菲特的家庭刨根问底,继续向上溯源。17世纪末,巴菲特来美的先祖叫约翰·巴菲特,原是法国纺织工人,为了躲避当时法国政府对胡格诺教徒的宗教迫害来到美国。1696年,他与汉娜·泰特斯在长岛亨廷顿完婚并一直居住在那儿,与当时90%的北美白人移民一样以农业为生。长岛位于纽约,纽约在北美最初的13个殖民地中属于中部殖民地,北美中部殖民地平原辽阔,可耕田地面积甚广,土地肥沃,适宜于从事农业,但由于自然环境所限,不适于大种植园农作物生产。当时的中部殖民地向欧洲与西印度群岛大量出口小麦和面包,被誉为“面包殖民地”。1700年,纽约3/4的农场庄园被12个地产商占据,1760年,北美13个殖民地被400多名大富翁控制了商业、航运、银行金融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因此,约翰?巴菲特一家在当时应该是属于普通北美底层农场主中的一员。 巴菲特家族的发迹要等到19世纪中期之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美国领土不断扩张。1845年,美国兼并得克萨斯。1848年,美国夺取墨西哥领土的一半。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夺取俄勒冈大片土地。随后几十年中,大量小农涌入落基山脉以西地区的美国西部新领土。 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始,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建设世界上第一条跨洲铁路的太平洋铁路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共同承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联合太平洋铁路的起点站是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起点站则是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1869年5月10日,全长3000多公里被英国BBC评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的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值得一提的是,在联合太平洋铁路工人薪水发放记录中,华工的比例在工程后期甚至高达95%。1865~1869年,有16 000多名华工参加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主持的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历史记载,当年华工像猪仔一样被卖到美国做苦力,曾有4船共载2523人、途中死亡1620人的纪录,死亡率高达64.21%。在筑路过程中,以广东人、福建人为主的矮小瘦弱的华工死伤惨重,“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绝非虚言。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奥马哈成为美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逐渐成长为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成为美国大城市之一,而绝不是很多不负责任的宣传材料上所说的美国小镇或小城市。 1867年,巴菲特曾祖父悉尼·巴菲特从纽约长岛来到奥马哈,和外公乔治·霍曼一起经营车马出租所。1867年的奥马哈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向西进运动拓荒者提供赌博、妓女和烈酒的中转站。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的3个月,悉尼·巴菲特开了奥马哈第一家百货商店——S·H 巴菲特百货商店。奥马哈当地历史文件材料称,这个店是一家经营“国外和本地水果、杂货、糖果糕点”的商店。太平洋铁路日夜繁忙,火车的轰鸣声响彻美国中部,作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干道的主要交通枢纽,奥马哈长年车水马龙,喧闹繁华。那时,从美国东部来的拓荒者、商人、南北战争老兵、铁路工人蜂拥到奥马哈这座不夜之城。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地方,位于城中最繁华闹市区的巴菲特商店越做越大,逐渐成为奥马哈最大的一家百货商店。1915年,巴菲特祖父欧内斯特?巴菲特抓住奥马哈市民向城西迁徙的机会,在城西独立开了一家巴菲特父子百货商店。 在巴菲特的所有传记和文章中,经常将巴菲特先祖开的商店称为杂货店,似乎是那种小本经营、布置凌乱的社区中的小店铺。其实,从南北战争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在美国的主要城市中,纷纷出现了新的零售业态即百货商店。其中最大几个城市中最著名的几个是,纽约市的斯图尔特公司、洛德—泰勒公司,费城的约翰·沃纳梅克公司,波士顿的乔丹·马什公司,芝加哥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商场。在较小的一些城市中,也有那种规模小点儿的百货商店,如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拉扎勒斯公司,底特律的赫德逊公司。当时的百货公司是规模庞大的零售商店,一般都位于市中心,营业额高,商品种类多。巴菲特家族所经营的商店就是奥马哈最大的百货公司,而非杂货店。杂货店不过是社区中到处都有的小本经营的店铺,但是,你还可以想象一下,在你自己所在的城市中,最大的商场或卖场的投资者、经营者在当地会有多大的权势和多高的地位。可以说,巴菲特曾祖父对巴菲特家族的贡献颇高,是他将巴菲特家族从社会下层提升到社会中上层。明白了这一点,巴菲特家族后来的飞速发展乃至于巴菲特本人的飞黄腾达,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正如巴菲特本人所说的:“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 欧内斯特除了经营当地生意外,还通过邮购方式将业务延伸到周边的农村。这是当时美国百货公司惯用的销售方法。19世纪后期,美国庞大的铁路网让百货商店的邮购销售方式成为可能。主要在农村市场发行的商品目录册是展示和推销邮购商品的唯一方法。 此外,我们所熟知的巴菲特对新闻媒体行业的投资也是源于美国早期百货公司与报纸行业之间水涨船高的发展史。随着百货公司的发展,集中在城市中的报纸种类和发行数量大幅提高。百货公司可以在报纸上做许多广告来吸引顾客。20世纪初期,百货公司成为美国各大城市报纸的主要支柱。同时,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增加,报纸又成为百货公司的主要支柱,所起的广告作用越来越大,推动着几十万顾客去光顾。 巴菲特家族自然不能落于人后。欧内斯特就曾经拥有和编辑过一份在内布拉斯加州出版的周报《克明郡民主党报》,他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自办的印刷厂做排字工作。巴菲特家族办报纸和印刷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广告来提高百货商店的销量。1934年,欧内斯特担任了奥马哈俱乐部的主席,奥马哈扶轮俱乐部是当地名门贵族商业社交的场所。无论从哪方面看,巴菲特祖父在奥马哈都已经逐渐成为当地士绅中的精英。 欧内斯特育有四子一女。大儿子克拉伦斯学习地质学专业,后从事油品贸易行业。二儿子乔治是个化学博士,后来落脚在美国东海岸。四儿子弗雷德继承了欧内斯特?巴菲特的百货商店。五女儿艾丽斯后来做了一名家政老师。 巴菲特父亲霍华德是欧内斯特的第三个儿子。他生于1903年,后入读内布拉斯加大学主修新闻学,并成为校报《内布拉斯加州人日报》的编辑。巴菲特母亲叫利拉·斯塔尔,利拉的父亲约翰·斯塔尔是好几家学校的董事会主席,还买过一家叫《库名县民主报》的报纸。斯塔尔是典型的犹太姓,巴菲特母系家族是富裕的犹太商人。按照犹太人遵从母系的角度来看,巴菲特也可以被看成是犹太人。只是这一点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美国国父之一汉密尔顿曾这样评价过美国犹太人:“金钱是他们的偶像,他们不仅口头上,而且整个身心都崇拜它。在他们的眼里,尘世无非是个交易所,而且他们确信,在这尘世间,他们除了要比自己邻居富有之外,没有别的使命。做生意占据了他们的全部思想,变换所经营的货品,是他们唯一的休息。他们在旅行的时候,也要背上,比如说,自己的货物或柜台,而且所谈的不是利息就是利润。即使他们一时没考虑自己的生意,那也只是为了要探听一下别人的生意做得怎样。”巴菲特守财奴的个性,对金钱的疯狂追求,无疑受到其母系家族的影响,那都是典型犹太人价值观的体现。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一片繁荣,股价像坐火箭一样直冲云霄。1927年,霍华德进入金融行业,在联合州立银行做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但好景不长,经济大危机爆发,联合州立银行于1931年8月13日破产倒闭。 当时,在美国东北最繁荣地区,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都难找到工作,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的工人都必须要有学士学位。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这样描绘当时的失业狂潮:“那位衣冠楚楚、每天早上按时出门的青年律师,说不定是拣个偏僻地方去挨户兜售杂志、便宜领带、真空吸尘器、高压锅、‘二合一’牌鞋油之类的东西的。他甚至可能干脆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市区向路人行乞。人在街头流浪久了,也能找到一些窍门。譬如,花五分钱要一杯咖啡,然后白要一杯开水,把柜台上的番茄酱倒一些同开水一搅和,就算是番茄汤了。冬天,报纸塞在衬衣里边是可以御寒的;如果料到在职业介绍所外面要排上几个钟头的队,事先用麻包片把腿包扎起来就是了。鞋可是个特殊问题。硬纸板可以衬鞋底,有些人还喜欢在鞋后跟垫上棉花,走水泥地少硌脚。但是如果一只鞋子真的完蛋了,那就什么办法也不中用了。最先磨破的是纸板,接着是袜子补丁,于是雪水渗进鞋里,糊满了脚丫子,加之鞋钉直扎脚跟,结果只好用一种特殊的姿势走路。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换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夜的面包。” 如果巴菲特家族只是普通贫民阶层,霍华德所能接受的命运免不了是“加入了在曼哈顿街上擦一次鞋得五分钱的七千‘鞋童’的队伍”,或是“插手走私运煤的勾当(纽约市10%的煤是由宾夕法尼亚州的失业矿工偷运进来的)”,抑或干脆“只是混迹在市内那82条长龙里领面包度日。如果身边还有一角钱,还可以在充满汗臭和消毒药水气味的小客栈里睡他一宿;如果身无分文,就在街上捡些报纸当作铺盖,到中央公园、地下铁道站口,或垃圾焚化场去过夜了。做丈夫的这样出去走了一趟之后,钻进空货车或者趴在车底下,又回到家里,不免同妻子合计,看看家底子还能维持多久。于是变卖结婚戒指,抵押家具,凭人寿保险单借钱”。即便霍华德找到工作,也不过是像当时《时代》周刊所说的被“无法无天的雇主把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 毕竟出身于富裕家庭,失业不到两周时间,霍华德和两个合伙人就在奥马哈法纳姆大街的联邦州立银行大楼成立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名字叫巴菲特—福尔克公司(Buffett—Falk&Company)。当巴菲特父子商店以周薪17美元聘请一位司机开橙色卡车运送货物,竟有50个男人排队竞争。当普通平民在这场经济大灾难中煎熬时,霍华德反而因祸得福,凭着有钱的亲朋好友的帮助,将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收入比在银行工作时还要高得多。后来,霍华德在回忆那段岁月时说过,“即使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地提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