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回归需打击"囤地块"和"炒中线"
    2010-05-28    作者:何丰伦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囤地块”和“炒中线”,这是开发商、投资商和一些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团在中央宏观调控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采取的“转型”措施。这意味着前期的盲目炒作已经受到了遏制,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这种“转型”也意味着,应该加大对“囤地块”和“炒中线”的打击力度,推动房价的理性回归。
  “囤地块”和“炒中线”的核心还是在于谋求巨额利润。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化的时间不过1-2年,一些地方政府确实面临着财政收入困窘、建设投入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反思的恰恰是政府本身:财力是否真正能够做到量入为出,是否真正能够确保本届政府“吃子孙饭”的时候不会“绝了子孙路”。不能因为自身的政绩、成绩,而挥霍纳税人的钱粮。
  “囤地块”和“炒中线”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实体经济的大部分税收进入了国库,而消费经济的大部分税收归地方财政所有。给地方政府留下的惟一“窗口”,就是房地产建设的收入。只要这一税收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从中谋利的思路就不会发生转变。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核心就是重新建立起中央和地方财政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将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冲动,“转移”到发展实体经济中。这样才能确保房价的理性回归。不至于出现从“赌短线”向“赌中线”的简单转移。
  “囤地块”和“炒中线”发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新的动力,打破垄断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大笔资金之所以纷纷进入股市、楼市、期货市场等等这些虚拟经济、简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进入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研技术型行业,关键原因在于缺少从新兴产业中获取利润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进行反思:如何提升实体经济的吸引力,用怎样的税收、货币、信贷政策来刺激、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将石油、电力、电信、能源等行业中国有企业“占大头”的局面打破,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才能建设更好的竞争氛围,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更多的创新能力。
  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创造性地打破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手机和电讯市场发展风起云涌,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中国的电信产业高歌猛进。如今,面临着新的经济调整压力下,我们同样也要通过打破垄断、创造机会来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
  相关稿件
· 开发商力挺房价赌的是政策、暴涨和心理 2010-05-20
· 开发商力挺房价到底在赌什么? 2010-05-20
· 高房价加剧中国贫富两极分化 2010-05-19
· 加压遏制房价还有很大空间 2010-05-18
· “京十二条”让房价下调30%成为可能 201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