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书福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吴华国
摄 | 开篇的话:美国金融危机正日益严重地侵蚀着全球经济实体,中国汽车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在这一全球性的经济寒冬背景下,如何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熬过这一漫长的冬季,就成为汽车行业和各级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为此,“汽车视界”从本周开始,将不定期地推出“迎难而上·高端访谈”专栏,为汽车制造、营销企业高层决策者以及业界相关人士提供一个“吐心声、商对策”的交流平台。
吉利作为民营企业,在汽车制造仍实行严格的计划体制时,曾经是个“不准出生的孩子”。但凭着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吉利汽车不仅降生了,而且在短短10年里,很快由一个摩托车生产企业转变、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之一,并连续4年成为中国汽车行业10强。眼下,全国汽车行业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禁再次把困惑和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吉利、投向了李书福。
靠“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创造传奇
经济参考报记者:曾经的吉利凭借什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汽车业传奇?
李书福: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艰苦奋斗、自主创新。 吉利开发汽车,最初连我自己在内只有4个工程师。在开发手段上,不仅没有什么数模化设计平台,就连基本资料都非常缺乏。通过拆装奔驰轿车来学习轿车的构造、设计,构建自己的零部件体系,在这样的模仿、学习过程中,以最原始的手段开始了吉利第一款商品车——吉利豪情的开发。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除了严重地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企业还常常遭受国外同行严酷的封锁和打压。吉利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向合资厂商采购发动机、向国外厂商采购变速器零部件时遭遇的种种刁难。同时也正是这种难以忍受的刁难,极大地激发了吉利人自主研发的决心。 通过高薪聘请,在短短几年,吉利就聚集起了一支拥有两名两院院士、8名外国专家、数十名博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的科研队伍。在资金奇紧的状况下,吉利咬牙拿出3.5亿元建设全新的吉利汽车研究院。继而又在1998年-2006年间先后创办起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和浙江汽车工程学院。 工夫不负有心人,吉利人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研发出CVVT发动机、Z型自动变速箱、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油电混合动力轿车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技术项目。 目前,吉利已在浙江宁波、临海、路桥,甘肃兰州,湖南湘潭以及上海等地建成了6个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和变速器的生产能力。拥有吉利自由舰、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品种整车产品,并成为轿车行业为数不多的发动机、变速器实现自产自给的企业。 吉利还在国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拥有了近500家4S店和近600家服务站;在海外已发展起200多个销售服务网点,并在乌克兰、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设厂进行SKD/CKD组装生产和销售。吉利汽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100万辆。
战略转型渡过寒冬
经济参考报记者:当下的吉利将怎样渡过业已到来的寒冬?
李书福:很乐意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这样的高端财经类媒体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处境展开交流、探讨。也希望通过你们更快、更广地传播出我们民营企业的呼声。 面对当前中国及世界经济新格局,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感受也许会更加强烈一些。汽车行业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为一度居高不下的国内油价,使国内销售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美元对人民币的一路贬值,使出口市场步步萎缩;国家信贷政策的收紧,更使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紧张等等。 我们预感到,这种局面如任其蔓延,对我国制造企业将会产生较大伤害。这是因为,我国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大都只有几年、十几年的历史,资金积累并不雄厚,运作也不够规范,难以走兼并、融合之路,面对长期紧缩的经济环境,部分中小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而企业一旦消亡,再重新发展起来就很难了。 在市场低迷等诸多困难面前,吉利首先采取的调整策略就是战略转型。去年5月开始,我们提出了战略转型,我们新的发展理念是“造国人买得起的好车”。几个老的品牌如“豪情”“美日”和“优利欧”我们已经不生产了。最便宜的就是自由舰了,其售价也在4万元以上。将这些当年潜心打造的老产品全部停产,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所有这些报废的模具、夹具和生产线当时的投入是不小的。而现在这些新上的车型,全都是我们新开发的技术,这些技术无论是底盘系统、发动机系统还是电磁控制系统,都是很领先的。 在战略转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更强调以下两点方面: 一是相应调整了前进速度。比如说我们原计划要上的3.0升、3.5升两种大排量的车型,现在我们就延时在预研阶段,而不急于切换到正常的研发阶段。因为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还有一些项目我们也相应放慢了速度和节拍。比如新改进的跑轿“中国龙”项目,本来当下就可以投放市场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状况,我们就放慢了上市节拍。还有一些项目,我们干脆就把它砍掉了。 二是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比方说“熊猫”这个新车型,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上市,就是要求把质量、技术以及网络建设做到精益求精,而不是匆匆忙忙投放市场。通过这样的反复打磨,确保我们的产品将来投放市场时,一炮打响、万无一失。
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经济参考报记者:经历了这场洗礼,未来的吉利将会是怎样一幅远景?
李书福:吉利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在进入汽车领域的10余年里,吉利先后和国内外许多著名专业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的车型和零部件项目。同时,走出去比引进来更重要。吉利从2003年起,就开始进军海外,当年出口轿车400辆;2008年可望实现5万辆。 在这样的基础上,吉利给自己未来10年描绘的发展蓝图是: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为实现上述目标,吉利正在品牌营销规划、业务流程再造、经营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信息化等方面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 德国著名汽车工业分析家乔据此提醒德国汽车企业:“我充分相信中国汽车将在未来十年内赢得5%的市场。”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指着由吉利独立研发的“自由舰”车,更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的观众:“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