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7-25 本报记者:沈翀 杨希伟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春节以来武汉房价迅速拉高,市区已鲜有5000元以下的楼盘,过去市场上从未听说的“小产权房”也开始浮出水面。记者调查发现,在武汉购买廉价“小产权房”的人群并非中低收入家庭,老板、公务员、教师甚至包括律师等中高收入群体是这个灰色市场的交易主体。 武汉市“小产权房”多集中于城中村及城市边缘地带,房屋多是农民在富余的宅基地盖的房屋,或者城市周边乡村大面积进行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进外援开发,一部分留给当地村民居住,另一部分则向外发售。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成品楼往往是面积较大的独栋别墅,价格一般比周边楼盘低一半以上。由于房屋出售量不大,武汉“小产权房”交易信息只会在知情人的圈子中散布,不会像其他城市一样打出大幅广告。由此,消息灵通、又能承担一定风险的中高收入阶层成了“小产权房”购买主力。 55岁的余先生是汉口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家里已经有一套超过200平方米的复式楼,最近他开始物色市郊的“小产权房”。他说,听说武汉周边的不少村庄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房子建得不错,还有一些剩下的在私下向外出售,一套就10万元。但是现在要找关系才能买得到,真要买到了,城里的房子留给儿子结婚,他和爱人正好下乡养老。 曾经帮多个朋友购买“小产权房”的湖北松之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梅顺健回忆了今年3月份帮朋友参谋买房的情景。他说,当时蔡甸开发了一片联排别墅,没有图纸、没有标号、没有物业,水、电、道路基础设施与城区配套相比差距明显,不过价格便宜,200多平方米不到40万元。朋友看了几次还是担心有风险,便把他叫上当参谋。最后大家包括村主任在徐东路一个餐馆里谈妥合同,村主任签字盖章办房产证,现场付款拿钥匙,反正看起来很随意。 他说,其实“小产权房”的最大弊端是政策风险。因为集体土地随时可能被征为国家用地,农民宅基地虽然可以得到补偿,违规的“小产权房”到时很难拿到补偿,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记者调查发现,市民不顾风险前去购买“小产权房”产一方面是因为“小产权房”价格低,另一方面也是投机心理在作祟,因为现在对于“小产权房”的相关规定只是见之于地方规章和部门规范之中,国家法律条文在这方面存在空白,只能说是法律不支持,但也没有禁止。与此同时,目前的“小产权房”市场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个循环体系,它并非没有投资价值,会随着周边房屋价格的上涨而上涨,并在自身的买卖圈子中形成交易。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跃平认为,“小产权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土地被人为分割成了二个体系的不合理制度,只要城乡土地市场未实现一体化,“小产权房”就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城市房价的飙升只会愈演愈烈,将低收入群体也逼近购买“小产权房”的大军之中。即使国家重典高压也很可能只是把“小产权房”逼进黑市交易,但不可能杜绝其存在。 他建议在现行土地制度无法变更的前提下,有关部门不如真正在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上做文章,做到商品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形成梯度消费,满足不同购房人群的需求,让买不起房子的人也有房子住。此外,围堵不成,不妨以疏导为主,考虑给“小产权房”一个合适的法律身份,让其直接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鲇鱼效应”,促使商品房降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