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经济参考报    
首页 今日关注 最新播报 专题报道 建言献策 两会观察 两会现场 两会时评 两会图片  
 
代表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一份丰厚的成绩单
    2008-03-12    记者:刘晓鹏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来自广东的连任代表黄细花,难忘十届全国人大这五年。相比于5年前初当代表时的紧张,如今她更多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五年履职,让她找到了为国献计、代民立言的方向。
  人权入宪、调整个税起征点,制定物权法、劳动合同法……5年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推进民主法治的每一步,都关系着人民的福祉,改变着生活,改变着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审议。
  “简明扼要,深刻精彩,通篇贯穿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既有经验性的总结,又有认识上的升华,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创新人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代表这样评价。
  “这5年中,在丰富民主形式、维护人民权利、扩大民主渠道方面,都有新突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代表说。

严谨作风 细致工作 立法得高分

  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5年来共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法律草案、法律解释草案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106件,通过了其中的100件。细数其中的每一部法律,很难不打高分。
  徐显明代表认为,这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关键期,在立法方面的成就是历史性的。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柏拴代表说,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大亮点。仅2007年,常委会就先后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审议了社会保险法草案。这些法律历经打磨,紧系民生。
  立法工作需要十分严谨的作风,不同措词、不同句式可能就反映出了不同的含义。要顾及各方面的因素,常常需要为一个条文多次调研、讨论。
  一部部法律的背后,是立法工作的琐碎与细致。有记者说,一次旁听法律委员会审议法律,晚饭时间到了,委员们还在热烈讨论,每人一碗面条、两个烧饼,端到会场,草草吃完又接着讨论,直至夜深。
  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劳动合同法、居民身份证法等法律草案都经过4次审议。物权法草案先后审议了8次,在我国立法史上是空前的。

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 监督求实效

  “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审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这一工作思路得到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们的广泛认同。
  五年来,共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41个专项工作报告,15个决算、审计和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杜德印代表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制定监督法,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轨道。
  李柏拴代表认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多年关注拖欠农民工工资、食品药品安全、司法不公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督促有关方面认真整改,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环保问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十届全国人大这五年,对于环境污染的监督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从2004年开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给黄细花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5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执法检查;2006年结合听取审议水环境形势和水污染防治的专项工作报告;2007年又对淮河、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跟踪检查。

交流学习 培训研讨 履职见能力

  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正逐渐增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的意见日渐多元化,而不是简单地“随大流”。
  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办理代表议案3772件,其中有2177件代表议案涉及的92个立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举办代表培训和专题研讨班14期,1050名代表参加。
  “初为人大代表,怎么履职,真有些摸不着门道。”就是在这种状况下,黄细花走进人大代表培训班,对如何履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005年开始,常委会每年都听取和审议代表建议、批评与意见处理情况的报告。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已解决或正抓紧解决的比例,去年达76%。
  2006年6月2日,黄细花等代表提出了关于跨行查询收费需听证的建议和停止跨行查询收费的建议。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从2007年4月20日起各大银行全面取消跨行查询收费。
  “作为人大代表个人,我们每个人手里只有一张选票;但作为一个集体,通过人大制度,我们可以为国家发展、民生幸福忠实履职。”跨行查询费这件事,让黄细花对代表职责有了更深理解。

  相关稿件
· 汤玉祥代表:定期公布汽车注册数据 2008-03-12
· “请支持我的建议” 2008-03-12
· 戴皓:商业保险助力社保体系呼唤政策支持 2008-03-12
· 黄鸣代表建议:制定颁布个人破产法 2008-03-12
· 投入“跑不赢”需求 代表委员问诊廉租房建设 2008-03-12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工作人员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