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能源:打通经济发展“任督二脉”
青稞深加工让西藏农民增收。图为一名顾客(左)在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日喀则市专卖店购买糌粑。 记者 张汝锋/摄 |
近年来,在中央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援下,青藏联网、拉日铁路、藏木电站等一批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如今的雪域高原交通更加便利、电力供应充足,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打通关键的“任督二脉”,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目前,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超7万公里,以“三纵、两横、六个通道”为主骨架,基本辐射藏中、东、西三个经济区的公路网已经形成;青藏铁路的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开通运营;航空运输网络日益完善、进出藏航班每周增至300多班……“进藏难”已成为历史,“出行难”也得以缓解,天上西藏已不再遥远。
过去西藏电力供应以水电为主。往年,每到冬春季枯水期,西藏各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为了“让电于民”,只能对企业、商户进行停电、限电,很多企业不得不进入长达半年的“冬歇期”。
为解决西藏长期以来的缺电问题,2010年7月,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底,青藏联网工程投入运行,结束了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为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电问题打下基础。
数据显示,工程投产以来,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向西藏地区累计送电26.85亿千瓦时。对比数年来用电变化,位于拉萨市西郊的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智升感触良多。“过去,由于缺电,我们公司每年都要停产五六个月,严重影响了效益。”董智升说,“今年电力供应有保证了,企业效益越来越好,我们准备再扩建生产线。”
除了青藏联网工程,总投资达45.69亿元的旁多水利枢纽工程也于去年全部投产发电。年均5.99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将使拉萨供用电紧张的局面得到根本缓解。此外,雅鲁藏布江上的第一座电站藏木水电站的投产,正式开启西藏大水电时代。
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的交付使用,有力助推了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14年,西藏全区GDP达925亿元,同比增长12%,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经济逐步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经济增长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提升。
然而变化远不止这些。目前,第二条进藏铁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已全面动工,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拉洛水利枢纽也正在紧张地建设中,西藏今年提出构建环喜马拉雅经济带,诸多有利因素将成为西藏经济内在增长的新动力。
输血+造血:产业经济繁荣兴旺
西藏远离国内主要经济活跃区,条件艰苦,海拔高,高寒缺氧,交通成本高,资源配置不便,似乎应该成为脱离现代经济发展的高原荒漠。但近年来,西藏在依托优势资源,统筹西藏发展与内地发展,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深层转变发展方式,以产业长足发展加快融入全国经济体系,培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高原特色农牧、旅游、清洁能源、藏医药等产业的崛起,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竞争力的孕育形成。
如今,西藏经济正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总体发展呈现“稳中有增、增中提质”态势。统计数据显示:经过50年的发展,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从1965年的70.9:6.8:22.3,转变为2014年的9.9:36.6:53.5。
一产上水平。拉萨、山南、林芝、昌都等地高原蔬菜、藏香猪、藏鸡蛋、天麻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销两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西藏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1家,农牧业生产专合组织(基地)达2729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8.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增长12.3%,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98.5万吨,连续16年稳定在90万吨以上。
特色农牧产业助推特色加工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西藏累计扶持和培育地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包括国家级8家),去年全年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总产值23.2亿元,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24亿元。截至去年,农牧业特色产业实现项目区群众增收13.15亿元,受益群众达175.6万人。
二产抓重点。近两年,西藏紧跟全国步伐开启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支柱产业(天然饮用水、优势矿产业),突出特色优势,以高原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发展迅速。
在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卓玛泉”等企业11条矿泉水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近年来拉萨市投资扶持净土健康产业,涉及矿泉水、藏红花饮料、玛卡和红景天保健品等领域,引来了娃哈哈集团、青岛啤酒、劲酒集团、天佑德青稞酒等国内500强企业的巨额投资。
如今,越来越多的西藏特色农产品巧借东风,瞄准国内外市场,纷纷走向世界,甘露藏药、5100矿泉水、高原之宝、优·敏芭藏香等这些“西藏产”商品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商场、超市里都能找到;奇正消痛贴、诺迪康胶囊等藏药已顺利进入美国、韩国等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西藏品牌正被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和认可。
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菁林介绍,经过50年的发展,西藏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65年的0.0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0亿元,年均增长16%。
三产大发展。从拉萨雄伟的布达拉宫、哲蚌寺,到喜马拉雅山南麓雄奇壮丽的雅鲁藏布江“蛇形大拐弯”,每年6至10月,西藏各地景区就人满为患,进出藏机票、火车票一票难求。统计数据显示,西藏2014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旅游总收入204亿元,增长23.5%。据初步统计,去年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城乡就业达100万人次。今年,西藏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收入240亿元。
此外,西藏也加快建设拉萨市文化创意园、山南雅砻文化大观源和林芝鲁朗旅游小城镇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藏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对内+对外:内外兼修激发内生动力
受自然条件、区位特征和历史欠账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发展条件较差;丰富的资源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特别是中央政府投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区域发展的空间还较为狭窄等。
特别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市场经济人才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政策束缚多等要素瓶颈制约,致使西藏产业经济尚处于“初始阶段”。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增产增收增效难度较大。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欠发展,尚无“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辐射带动效益不明显。
专家表示,西藏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内需要加快产业的发展,对外需要加快开放的力度,实现“内外兼修”,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坚持金融撬动。西藏的经济发展和开放要切实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用好盘活现有和潜在的信贷资源。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用“第一生产力”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农牧区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和能力。
三是坚持市场推动。摈弃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不断完善市场体系,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四是优化开放布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内开放要立足西藏特色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超前谋划,依托青藏铁路和规划建设的川滇藏铁路大动脉,推动西藏经济北上、南下、东进拓展。
五是研究部署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西藏正成为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通商要道。特别是中印两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将为西藏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