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伟25日表示,2013年以来,上海实业突出了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今年通过市场化重组,引入了上海国际集团下属的类金融和房地产企业,上海实业金融业务的能级和范围得到质的提升,进入了“融产结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6月,上海实业以市场化方式,斥资6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上海国际集团下属的6家类金融和房地产企业。王伟认为,这次市场化收购,是上海实业主动参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主动参与上海国资战略布局调整、主动融入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上海国资跨界重组、跨集团整合的重大步骤,为推进上海国资流动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6家企业的重组,对国际集团来讲是“清壳改革、割舍转让”,对我们来说则是“资源匹配、门当户对”。收购完成以后,上实集团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资产总额超过2600亿港元,优化了战略棋局,产业门类更为丰富,特别是类金融业务的加入,加大了上实集团金融投资业务的规模,增强了金融投资业务对集团旗下产业部门的引领、服务和撬动能力。
王伟介绍,金融产业是上海实业现在着力打造的龙头产业,它渗透到集团其它各个产业,是上海实业实施“融产结合”战略的保障。为了更好的实施“融产结合”的战略,上海实业一直努力建设金融投资平台,打通金融产业链,从而能够更好的统筹集团资金,充分发挥金融的引领和撬动效应,“借麻袋背米”,实现利润。2013年,上海实业投资成立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首家融资租赁公司。2014年,上海实业成立了上海上实财务公司,收购浦东科投也草签了协议。这样上海实业壮大了金融企业数量,旗下现在拥有包括投资公司、基金、融资租赁、财务公司、小贷、风投、再担保等一系列金融类企业,完善了类金融产业链,提高了集团金融服务能力。目前上海实业金融产业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发展:扩大规模,拓宽业务,健全金融牌照,完善金融功能。
“上海实业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也取得明显成效。”王伟表示,通过资本运作,以市场化方式收购兼并,实现产业扩张发展,是上海实业利用自身资本经营与产业经营相结合优势而长期采用的策略,在此过程中,国资与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成份组成了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特别是在产业经营的基层企业中相当多。我们在实践中,既做好国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两者的优势很好地组合在一起,成功实现了共赢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利用好资本市场,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
据王伟介绍,由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控股的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981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拥有以上海实业控股(香港主板)为旗舰,包括上海医药(A+H)、上海实业发展(A)、上海实业城开(香港主板)、上海实业环境(新加坡主板)、沪光国际(香港主板、美元报价)在内的六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截至2014年6月,总资产达到2474亿元港币,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接近1100亿元人民币。
王伟是在参加“谈改革、讲创新、话党建—对话上海国企领导”访谈时作上述表示的。该活动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共同主办,上海农商银行全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