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大米和杂粮、新疆的大枣、甘肃的苹果……这些在超市可能买不到的土特产,现在网上都能买到,既便宜又能送货上门。对很多农民朋友来说,有了电子商务,农产品可以走出深巷子,能带来更大的市场。那么,农产品网上行,能不能行得通?未来可以走多远?难题会出现在哪儿?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从田间到指间,吉林通榆杂粮网上行。电子商务让农产品走出深巷子。农产品网上行,未来能行多远?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通榆,有超过五百万亩的土地,生产的粮食也大多呈天然弱碱性,品质很好。尽管杂粮基本不愁销路,但价格却上不去。去年通榆县成立了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尝试将农产品放到网上销售。今年老邢和合作社的社员种植葵花的面积,比去年大幅增加。
邢波(东木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去年在网上卖,比平时常规卖,多卖好几倍。估摸着就我们这合作社好像得一大部分,得有个六、七十户。
有了电子商务,农产品走出了深巷子,不止是葵花种植户,如今在通榆,小米等杂粮的身价也在看涨。
姜振红(村民):原来是一块四五,去年长到两块八到三块。
通榆农产品触网的链条,按品质和要求,提供部分所种植的杂粮。还有一部分杂粮,收购后,由当地的深加工企业对杂粮做精选,然后将精选的杂粮,运给通榆县电子商务中心,授权的一家销售特色农产品的网店公司做分包装。网络消费者轻点鼠标,就能够选购到通榆县的杂粮。到今年的四月,通榆县的网上农产品销售近40万斤,销售额超过370万元。
黄秀芬(吉林省通榆县副县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增收、增效,树立了品牌的意识,今后我们让更多的农民触网,形成通榆的电商集群,实现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对很多农民来说,过去是提篮沿街叫卖,或者在田间地头,等着中间商上门收购。如今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让自己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E时代的到来,正悄然改变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
在甘肃陇南徽县,当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农民朋友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目前,徽县已有59家企业和各地商户,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了网店,并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了劳务收入。去年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刘亚飞(徽县伏家镇中坝村村民):今年业绩能达到420多万,销售和全国市场的摸索、考察,作为下一步计划投资场子,深加工土特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概念。
在浙江奉化,一些合作社也在通过网络销售,推销农产品,奉化市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专门配备了两名大学生,利用农民信箱和各种网站,把雷笋和毛笋运销上海、南京、苏州等地。还组织12户竹笋购销大户,通过农民信箱和网站,推销雷笋和毛笋,今年以来已经推销竹笋700多万元。
在海南省的屯昌县依托海南惠农网,当地投资3000万元,创建了网上菜篮子便民服务平台,为屯昌绿色农产品与消费客户,搭起一座金桥梁,网上淘菜送货到家。
农民触网正在融入生活,截止去年底,淘宝网注册地在村镇里的店铺有105万家。比2012年年底,增长了76.3%,净增46万家。
张鸿:电商能让农产品既卖出去 又能卖出好的价格来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记者如果坐飞机到长春,还得坐四个小时的车才能到通榆。如果飞到内蒙古的呼兰浩特,再坐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通榆。交通这么不便,东西要卖出来,其实物流是受影响的。如果当中有一个中介机构,或者有多个中介机构来做这件事情的话,其实也解决了物流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他的很多产品其实是运到杭州,我们记者带回来的这些产品的包装如此精美,南方人一定喜欢。杭州相当于一个中转站,然后从杭州再外发出去,这样解决了物流的一个成本问题。
当地的很多农民,包括接受采访的那个农民也说,过去其实也不大愁卖,但是卖不出价格,包括大的美葵,就是葵花籽的那个盘,卖不出价格来。所以当他既能卖出去,又能卖出价格来,他就觉得这个事值得推广一下,很多人就开始这么干了。
我做过一些调查,其实有两个方式,一个方式是打原产地品牌,比如新疆大枣,通榆的杂粮。还有一种方式是打一个品牌,这个企业就叫这个品牌,就卖这个品牌,这个品牌的通榆杂粮。这两种方式其实都可以选。在我看来,我觉得应该多元打品类。就是每一个都拿,然后让众多企业来,我们打通榆的这些杂粮的品牌,这是一个大品类,不是一个品牌,但是当它充分竞争以后,会有一、两个领头的,这样就是打出竞争来,由竞争来创品牌。
吕本富:整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结构在深化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先说经营者。网上卖农产品的实际有两类人,一类就是农民,第二类就是新农人,他们是自愿的从城市到农村来从事农产品的。还有一个,他们是做中间的批发业者,比如说我把这个粮食运到杭州,杭州是个分销中心,我把它变成大包装、小包装。
这里边最核心的问题在哪儿?整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结构在深化。我们看到最早的卖小核桃、山核桃那个,在网上已经卖两个亿了,那是大生意了。还有山西人卖小米,卖大枣这一类的,它的保存期应该在一个月左右,现在逐渐向生鲜化转移。比如说卖杨梅,卖荔枝。两、三天的物流,这个压力比较大了。所以从长时间的物流到短时间的生鲜,这条链在深化。基本上就像你说的,很多你要吃的农产品,在自由市场没有,网上有,网上卖的就长尾,尾巴拉得越来越长,品类越来越多,这就是它的特点。
吕本富:对农产品来说 线上对线下的冲击不会特别大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谷贱伤农,农产品最大的原因就是受自然,受种植面积影响太大。特别越是小农经济,抗市场的风险能力越弱。那电子商务是不是能解决谷贱伤农?比如我们老家说,你是电子商务专家,我们这儿准备做杨梅、蓝莓、草莓等等的,让农民两万多亩地来种,说你能不能给我解决问题。我跟他说,有点儿风险。这几万亩地同时上市,如果卖不掉,农民不是找你去了,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说一定要把产业链做全,你让农民做这个东西了,下游的销售是不是要先解决,不管是网上的、线下的批发市场,你要对着搞。
再来,还要冷库产业。现在比如说陕北的苹果,有好多人开冷库,你的苹果先在我冷库里放着,我也不收购,还是你的。就像你存一年、半年一毛钱,价格好了的时候,你再拿出去,所以一定要有冷库产业。随着冷库产业,你不是卖杨梅、草莓吗?我建议他们再建一个果汁厂。所以农业种植,冷库,果汁厂销售体系。这一个链条起来以后,你才能帮农民解决问题,你一定不要单兵突进,否则到时农民颗粒无收。
就工业品来说,线上对线下的冲击还是比较厉害的。对农产品来说,有没有冲击,可能对早市是有点儿冲击的,但是更多的弹性很大。比如说今天如果你的樱桃比较便宜了,完全可以买,就是市场的容量可以冲纳在这个地方,它并不会对你的早市或者超市,农产品本身的冲击不会特别大。
张鸿: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工具 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如果是邻居阿姨需要买菜或者买食品的,基本上是老年人为主力,他们主要还不是通过互联网来买东西,所以你会发现,这些包装很精美的产品,其实它的定位绝不是我们普通的老年家庭主妇大妈们。它的定位一定要清楚,其实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工具,你不能避免,你一定要用,当储蓄都用电脑储蓄的时候,你必须得用它。
吕本富:预计大约用五到八年时间 电商能替代楼下的早市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电商使农产品也更加个性化,往小了说是个性化,从大了说可能开辟了一个现代化的路径。个性化的成本,比如说有机食品,有人有这种消费能力,就是有长尾的部分,那么我就是吸纳这个群体。
当然,冷链物流的成本会上升,但是现在大批量的物流运过来,我们专门调查过比如说运到新发地,其实30%的菜都还是烂掉了。那么我小批量把它精细化,那么烂掉的成本在降低。物流冷链肯定是老问题了,那现在这个成本能不能降下来,让老百姓全能享受农产品的电商,我们大体的预计可能在五到八年,电商能替代楼下的早市,为什么说能替代?道理也很简单,它可能会有中转库。
举个例子来说,海南的水果,热带水果。它可能冷链物流,大船运来,比如说在天津的武清有一个中转库,它会把整个物流,会把这个中心规划得非常好,使得你的成本降得很低。现在因为这个批量还没弄大。现在已经在平谷大量在建冷链库了,这个业态不会很慢,很快就会有。
张鸿:农民和农产品要触网 地方政府也要做一些工作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现在通过网络,总说物美价廉,因为便宜。其实我也有朋友做这种农产品的,就是小区里面的这种定制。他的理念是这样的,虽然付钱的这个人可能是个年轻人,但是那个需求其实是个老年人。比如说你想给自己父母打包定一个,像是每周送点儿菜,每周送什么品类的菜,你可以打包定,但是你付钱,父母在家里收就可以了。但是到最后,有几个问题避免不了,一个还是成本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确实这样存储成本可能没了,因为不开店了,但是我要精准的,比如送到你家的是几棵青菜,送到他家的是几根萝卜,我要保鲜等等,这反而不如我大规模的、大宗的,直接田头到商场要好。
到去年底,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城镇是62%,农村是27.5%,所以当今天我们在这儿很热闹地谈,农民要触网,农产品要触网的时候,他们其实首先真的要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很多东西是地方政府要做的。
吕本富:用网上的大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谷贱伤农的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谷贱伤农这个问题,几百辈子以前都有了,农民被伤怕了,所以我们希望他们首先种什么用什么之前,确实他们要先到网上拿到信息,别因为信息不对称受损失。第二要注意的事情,假如说要投资这个行当,创业者要投资这个行业,一定链条要齐全。除非你的钱比较大,你能自己把链条做全。否则,你最好做添平补齐的生意。链条有了,我补一个,这是最好的,你要钱大,你就全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