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持续加大,累计投入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农业为啥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落地的资金到底有多少?”《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农区基层采访,涉农干部大吐“工作苦水”:“上重下轻”、“重工轻农”到底还是管理机制出了问题。
基层干部认为农业管理、服务、考评的三大顽疾“不除不行”。一是管理体制松散、低效缺少整合。湖南省益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调研员符立贤说,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行政力量分散弱化、涉农部分职能交叉重叠,统一类支农项目可能分散在财政、农业、水利、发展改革委、国土、扶贫等多个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涉农项目资金无法“集中打捆”使用,难以产生集聚效应。
同时,受农村“能人”、高素质人才匮乏限制等原因,农村大量的“沉睡资产”没有盘活,在做大集体资产“蛋糕”方面缺少经营理念、手段,影响了农民增收。据洛龙区党工委副书记韩洪涛介绍,由于村里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或集体经济管理组织,考虑到风险因素,多数“巨额”集体资产躺在银行“睡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政府服务职能转变滞后,难以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需要。随着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出现,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土地流转为例,农业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很大一部分是农户之间自行流转、缺少规范,未能形成统一的流转市场。
“以前我打算在岳阳流转200亩地搞农业项目,但谈了2个多月都谈不成,只要有一个农民不同意,土地就没法连片流转了。”现已在湖南兴化搞农业项目的郭荣波说,希望政府能在更大范围内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三是考评机制不合理,“上头重视、下头忽视”,未能激发干部“抓农”积极性。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富庶之地,还是中部地区的鱼米之乡,“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情况普遍存在,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刺激”了地方领导注重发展GDP、税收贡献率高的工业。“‘三农’问题平时都在我脑子里,但在我工作时间中占的比例不会到1/10。”一位产粮大县县委书记坦言。
“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招商引进一户企业占地十亩、八亩的,税收可能有几千万,而种三百万亩土地粮食,财政转移支付还不到4000万”,黑龙江省克山县委书记褚世民说,“抓农业如果完全凭党性来做,这并不持久。”
相关稿件
干部专家认为农业“三大”核心制度改革仍显滞后
“粗放发展、支持不足”敲响农业发展“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