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示着实体经济发展的蛛丝马迹。
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中证资本市场运行统计监测中心(简称“中证监测”)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2年底,沪深交易所股票总市值达24万亿元,世界排名第二;2000年-2012年,上市公司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7.3%,高出GDP名义平均增速2.8个百分点;2009年-2012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数年均分别增长29%和114%,高于沪深股市整体13%的增幅;2013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11428.7亿元,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的比为44%。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新股发行制度、再融资、并购重组、新三板等方面一系列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措施有望推出。在政策推动下,并购重组市场和新三板市场双双有望迎来新的开局,成为实体经济加速转型的助推器。
推动转型 新兴行业优势突出
经过20余年发展,伴随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亦逐渐成熟并反哺实业。中证监测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股票市值世界排名第2位,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世界排名第6位。截至2013年9月底,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489家,总市值24.13万亿元,总股本3.35万亿股,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面值1.78万亿元,有效投资者账户数为1.31亿户。1990年-2013年9月末,交易所市场累计融资6.2万亿元,其中,沪深股市累计筹资5.2万亿元,首发融资占44%,再筹资占56%,交易所债市累计融资1万亿元。
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的走势,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变化清晰的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
2010年-2012年,信息服务、电子等新兴行业首发上市进程均快于其他行业,三年来累计上市384家,比过去20年的总和还多。信息服务和机械设备行业首发上市公司家数增加最快,近三年分别累计首发上市74家和184家。近三年,黑色金属、采掘和商业贸易等行业首发上市进程明显减缓。
从行业市值方面看,2006年以来,金融服务、化工、交通运输和黑色金属业市值占比分别下降13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采掘、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和信息服务则有所上升,其中采掘和医药生物上升最多,分别上升7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上升均在1个百分点左右。
在净资产方面,采掘、建筑建材、机械设备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从2006年末的845亿元、584亿元、1051亿元和10120亿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374亿元、7441亿元、7143亿元和62643亿元,分别年均增加66%、53%、38%和36%。黑色金属、公用事业、化工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增长较慢,2006年-2012年分别年均增加8%、13%、15%和16%。
在净利润方面,电子和家用电器行业分别从2006年的亏损1亿元和4亿元转为2012年的盈利100亿元和200亿元,建筑建材、采掘和金融服务的净利润分别从2006年的37亿元、105亿元和112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41亿元、2103亿元和1088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65%、65%和46%。黑色金属从2006年的盈利386亿元转为2012年的亏损74亿元,化工、有色金属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增长较慢,2006年-2012年分别年均增长6%、2%和10%。
与其它上市公司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一是资产结构轻。以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例度量资产结构轻重,2012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与总资产比例为18%,比扣除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整体低近10个百分点。二是杠杆率低。2010年-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杠杆率在2.41倍至2.45倍之间,均低于非金融上市公司整体水平。三是走内生性增长路线。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净资产同比增幅为12.7%和9.5%,分别比总资产增幅高2.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而同期非金融上市公司净资产同比增幅分别比总资产增幅低2.9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
盘活存量 并购重组作用凸显
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成为经济发展主题的当下,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将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课题。业内人士预计,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望陆续推出,包括优先股、并购重组在内,证监会将不断健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实体经济将更为倚重资本市场。
优先股制度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优先股制度有利于缓和市场供需矛盾;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有利于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加速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此外,创业板再融资规则体系将建立,形成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小额、快速、灵活”的融资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并购重组在未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预计将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并购重组业务不断规范,促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并购重组,实现传统企业改制升级,新兴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上市公司参与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出较大贡献。
以重大资产重组为例,早期重大资产重组的主要目的是整体上市,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占比均在50%左右;分行业看,房地产业、采掘业和金融行业较为活跃。据初步统计,2006年-2012年,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近400笔,交易金额约1.5万亿元,年均交易金额是此前年均交易金额的38倍。分行业看,2006年-2012年,重大资产重组交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等。
目前,企业并购重组存在几大障碍:一是面临跨区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的“两跨难题”;二是现行的税收政策对并购重组支持不足;三是各部门串行审批方式,严重影响审核效率;四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到位,信贷资金支持并购融资的比重较低;五是中介机构在并购融资领域的撮合能力有待提高;六是对不少企业而言,并购重组动力依然不强,企业推进并购重组成本颇高。
针对这些问题,除已经实施的分道制外,证监会上市一部主任欧阳泽华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并购融资委员会成立暨座谈会上表示,正积极推动并购重组领域改革,争取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串行审批改为并行审批,降低并购重组时间成本;丰富与完善并购重组支付工具;进一步取消部分行政许可项目,扩大对外公示范围,最终实现审核过程信息全公开;并购重组分道制,已于10月8日开始实施;企业和市场可自主选择多个时间窗口,调整增加股份定价弹性;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等。
这些问题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在实体经济转型大局下,未来企业并购数量和规模将大幅上升,与以往企业谈及资本市场必言IPO相比,随着并购政策清障,并购必将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最关键的手段之一。
服务中小微 新三板扩围箭在弦上
除并购外,实体经济另一集中需求来自中小微企业。对于这一群体的需求,场外市场有望发挥重要作用。业内人士预计,为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新三板试点扩至全国的进程将会加快。
当前,新三板试点已经从北京中关村扩大至上海张江、天津滨海、武汉东湖,正在抓紧制定方案将试点扩大至全国。截至2013年9月末,股转系统挂牌公司309家,集中在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行业,累计融资28.4亿元,2013年1-9月累计融资5.7亿元。截至2013年9月末,7家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实现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79家挂牌公司完成了91次定向增资。
这仅仅只是开始。业内人士指出,创立新三板有助于我国建立风险包容性强的金融体系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后者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人士指出,此轮新三板扩围有望理顺转板机制。今年年初发布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中已允许符合条件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直接向沪深交易所申请上市。
根据中证资本市场运行统计监测中心的研究,转板制度有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在培育上市资源、平抑股价波动以及缓释市场风险方面有重要作用;转板机制使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与资本市场无缝对接;成熟资本市场的创业板采用灵活、便利的转板措施,协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转板;在我国常规转板制度缺失的背景下,企业转板成本较高、转板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是制约多层次市场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证资本市场运行统计监测中心有关人士称,转板成本较高、转板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导致我国企业转板热情不高。从7只间接转板上市股票的表现看,有利于合理估值、抑制炒作、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该人士建议应研究推进和完善这一机制,促进我国各层次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市场结构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