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韩国法院有权扣押中国船?
2013-09-18   作者: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字号

  因为游轮被韩国地方法院查扣,一千多名游客被迫滞留数十个小时。企业的一场债务纠纷,为什么最终演变成了游客们的噩梦?两家中国企业之间的问题,为什么要通过国外的法律机构来解决?从上周五韩国地方法院扣押船只开始,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上演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闹剧?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著名财经评论刘戈共同评论。

  企业追债游客遭殃,滞留数十小时,上千中国游客陆续回国。中国企业的债务纠纷,为何让国外法院来执行?扯不清的糊涂账,谈不拢的生意经?

  韩录海(海航旅业游艇管理公司董事长):本次扣船事件是韩国济州地方法院在没有管辖权,没有扣船依据的情况下,仅凭一支保函,对非涉案船只,乃至非涉案当事人旗下的资产强行进行扣押。

  据了解,海航旅业已于事发当晚,向韩方法院汇出了保证金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700万元左右。但由于是周末,保证金未能及时到帐,“海娜号”因此被迫仍然滞留在韩国,无法离开。两家公司的法律纠纷,“海娜号”号上的乘客们,就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曹先生(“海娜”号滞留游客):我们到韩国济州岛以后,先下岛去旅游。我们准时按照韩国(方面)的要求回到了船上,可是自从(13号下午)四点钟以后,我们就没有得到任何消息。(韩国方面)不让我们走,船上因为通讯的原因只有一部海事电话,我们对很多情况是一无所知。但是船长告诉(游客),因为清关的原因(而滞留)。

  事件发生后,海航先后派出七架包机,共接回旅客1158人,此前有14名旅客因商务原因,自行取道首尔回国。16日下午,被济州法院扣留的“海娜号”完成了法律手续,当晚7点38分离开韩国济州岛。自愿随船的最后87名旅客,也将一同回国。

  刘戈:扣船在法理上站得住脚 但对游客不近人情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济州岛为了吸引中国的游客,现在都免签,也就是去济州岛不需要签证,所以现在开发出来这样的旅游项目,那么一千多中国游客高高兴兴来玩儿,在这个地方也花了钱了,准备下一站回国,结果在这时你把船扣住。即使你有理由,你在法理上能够站得住脚,但对于游客来讲,的确有点儿不近人情。让这么多高高兴兴地来你这里花钱的中国游客滞留这么长时间,从道理、情理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现在按照我们看到的各种条约来讲,他应该干。因为在国际海事里,90%的业务都是由一家机构来进行仲裁的,就是英国的海事仲裁协会,那么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案例也是这个协会来仲裁的。仲裁了以后,既然韩国加入到了纽约公约里面,所以这样的仲裁,世界各国的法院都应该执行,只要你把所有相关的这些手续提供给他。

  马宇:全球执行是海事纠纷的特点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点是韩国地方法院执行,实际上法院执行物是这个游轮,而不是这一千多名游客,当然它影响到了这一千多名游客的利益。但是从法律角度来说,韩国的地方法院是确实是在依法执行他的执法行为,这个应该是没问题。因为根据韩国的民事执行法,申请人提起了这个申请,并且提交了有关的证据,交付了保障金,那么法院就可以去进行执法。

  我们一开始可能还是感觉不太适应,因为这次纠纷的双方,一个是海航集团,一个是沙钢船务,好像是我们自己人的事情,最后家事反而是闹到国际上去了,并且很奇怪的是,最后是按照英国有关的仲裁的一个决定,最后是由韩国的一些地方法院来执行,这让我们觉得很不适应,我们还是不习惯这种。因为以前我们很少遇到这样,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这样一些海事纠纷,最后导致这种民事权益受到损害。有一个细节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虽然这两家公司的母公司都是我们国内的,但是签订协议的这两家公司,实际上是这两家香港注册的公司来签的这个协议,并且在协议中明确规定,比如遇到纠纷的时候,应该找谁去仲裁,找什么法庭去处理,已经有明确的协议规定。

  这真的是很难做判断,实际上这种海事纠纷,为什么仲裁、执行都在国际上不同的区域里进行,我想这可能还是海事纠纷的特点。因为游轮,包括货轮也有这个问题,它是全世界的港口跑来跑去的,居无定所,你很难知道它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所以这样就产生了有关船的这种纠纷的时候,往往可能是在全球要去执行。

  董辉:扣押只是针对船舶 不会针对船上的游客

  (海事律师)

  就海运来讲,因为英国是一个世界的航运中心,尤其《海商法》是非常发达的。所以有关航运方面的很多纠纷,包括租船合同的纠纷,双方在签订租船合同的时候,就已经选择在英国仲裁,所以这个事情在英国仲裁是没有什么新奇的,在航运圈一点都不奇怪。

  关于为什么选择在韩国去扣押这个船,这也是当事人的一种选择的自由。因为他可以选择任何船舶的挂靠港去行使扣押船舶的权利。但是首先要明确扣押来讲,我相信是只针对船舶,不会针对船上的游客。当然这是条游船,那么船上的游客因此受到了影响。我想游客可以依据他跟游船公司,或者旅游单位之间的合同来寻求救济。因为一般的情况看,如果他申请扣船的时候,都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也就是万一错误扣船的话,他要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其中也包括游客的损失。我想韩国的法院也应该会有类似的安排,所以这个制度本身是公正的。游客因此受到的影响,我觉得游客也有他的救济方式。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是不是最佳的地点去扣船,这个可能有待商榷。

  刘戈:沙钢对消费者(旅客)的感受和权益考虑的不够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咨询了一些专家,在通常情况下,这是一种惯例,可能没有明文规定,必须在哪儿执行,但在一般情况下,大家不会在这个船的船东的母港去执行。可能全世界都是这样,如果我在你的母港去执行,在法律和人情上,相对而言,作为一个第三方来说,你不太好打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船在另外一个港口的时候,你肯定是有人或者货在。那么在这时,我在另外一个地方扣住你以后,那你必须积极地去解决。如果在你母港扣住以后,这个时候你没有合同,所以你可能不着急解决,通常情况是这样。我看的资料显示,2012年,有一条葡萄牙籍的船到了北爱尔兰,它拖欠意大利一家公司的油料,最后在北爱尔兰被扣下了。就是说它不会在葡萄牙扣下,而是让它在执行合同的过程当中,我扣了他,那么这个时候,你必须马上把你的保障金交到当地法院,这样我的这件事才有解决的希望。

  我觉得作为一个债权方,作为沙钢船务,在这件事情上来说,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于消费者的感受和权益考虑的不够,但是他可能也是被逼没办法。因为他在这之前已经采取过好几次这样的措施,也仲裁了,但是到最后这个钱拿不回来。现在整个这个行业,包括钢铁行业,船业行业,现在都下滑得很厉害。可能如果这几千万美元拿不回来,那下一个倒闭的就是他,所以采取了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措施,但这个措施,他对消费者是不负责的。

  马宇:事件的关键点还是在海航集团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还是在海航集团。首先没有履行合同,因为本来他旗下的大新华轮船公司签了这样一个协议,但最后没有能力付这个租金,并且又进入了破产清产程序,那么你作为担保企业,就是海航集团应该代为履约,但他没有做到,最后导致了扣船事件的发生。另外就是在扣船事件发生以后,海航也没有尽自己对旅客的这个责任。而且没有及时的通知信息,并且及时把游客运送回国。

  这件事起码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只不过是解扣了而已,扣船事件是得到解决了,但债务问题实际上还在继续解决过程中。

  刘戈:扣船事件有前车之鉴 载客航行是对乘客的不负责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来看一下海航集团和原来欠钱的大新华船务公司的一个关系。其实海航的儿子是大兴航物流、大新华、大新华物流,大新华船务相当于是孙子。当时他们和沙钢签协议的时候,是租了一条大型货轮,结果后来履行不了合同,给不了租金,他们就把大新华船务一块钱卖给一个自然人。现在海航集团就解释,这个公司已经跟我没关系了,这孙子我已经不认了,它已经不是我孙子了。但是对于沙钢来说,不管是不是你孙子,当时是你做的担保,所以现在抓住海航不放,所以走到哪儿追到哪儿。而且它不是头一个案例,在前年和去年,分别在南非和印度都扣过船。所以说海航集团应该知道游轮如果到国际其他港口时,是有可能被扣留的,因为它有前车之鉴。在船有这种风险的情况下,还放行,那么我觉得这对乘客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马宇:游客自身很难避免风险 必须要对经营者加强监管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第一,游轮旅游实际上在中国是刚刚兴起,确实里边存在这样一个风险,但游客是很难避免这个风险的,所以只能是怎么样?就是所有相关的经营者必须要做到这点。另外,政府可能要在里边发挥一定的作用,就是对于有关经营者的经营要加强监管。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在信息上,在管理上加强,实际上这两家的纠纷,此前有关的部门,不管是旅游主管部门,或者说一些行业协会,是应该了解这个信息的。

  刘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企业应有契约精神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如果企业连这样的一个契约精神都没有,那么哪怕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辉煌,我想都是不可持续的。现在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让这么多的游客担惊受怕,希望相关的一些企业能够反思,能够按照契约精神去完成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而不是试图通过这各种拿的上台面,或者拿不上台面的这样一种方式,推脱自己的责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银行就该嫌贫爱富? 2013-09-16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人均3万:谁没钱?谁存钱? 2013-09-13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海外投资 谁赚钱了? 2013-09-12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打不打:美国怕了?穷了? 2013-09-11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物价还在涨 谁能拦住它? 2013-09-1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