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液氨事故再次发生,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一家冷藏企业发生的液氨泄漏事故,造成了15人死亡,8人重伤,17人轻伤。今年6月吉林一家禽业公司特大事故也看到了液氨的身影,夺去了百余人的生命。不到三个月,为何再酿惨剧?事故频发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著名财经评论张鸿共同评论。
上海一企业液氨泄漏,导致15人遇难、25人受伤。出事冷库楼上就是职工宿舍,难道是公司员工不了解液氨的危险性?可以完全避免的事故,为何再一次发生?又在开始的深入排查,能否解决问题?
8月31日11时左右,上海宝山区丰翔路1258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中午记者赶到现场,事故公司的门口,已经停满了消防、公安的车辆。现场仍然能闻到异味。消防人员正在用水枪对厂区进行喷洒。
朱国祥(上海消防总队宝山消防支队参谋长):(到了)现场以后,没有发现明火,然后我们主要实施疏散救人,跟关阀堵漏、稀释冷却。目前为止已经救出十几个人。我们来的时候,已经疏导出去一部分,里面好像是一个生产车间,现场好像是一个管道泄漏。
这次液氨泄漏事故共造成15人死亡,还有8人重伤,17人轻伤。目前伤员正在上海各大医院进行救治。
近期有关液氨泄漏事故时有发生。4月1日,山东德州临猗县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导致40多名员工中毒住院。4月17日,海南琼中县一肉类加工厂发生液氨泄漏事故。4月21日,四川省仁寿县金凤食品厂的冷库发生泄漏,造成4人死亡。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发生火灾和物理爆炸,导致121遇难,76人受伤。
叶正芳(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每一个安全事故后面,一定是责任事故,或者说管理不到位。比如一个冷冻厂,它有很多的管道和阀门,每个管道和阀门都存在泄漏的可能,那么这就首先要求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严格地按照国家的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并严格地执行这些规范。
张鸿:这一次液氨事件中的临时工不是肇事者 而是受害者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伤员现在的病情基本稳定了,我们祝福他们能早日康复。现在整个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调查结果,但具体的还在调查之中。和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很多事件一样,这次又看到了临时工的身影,只不过这一次临时工不是肇事者,是受害者,他们很多来自连云港。这个冷库每年这个季节会有大量的业务增加,所以他每年在这个时候,会临时从周边的地区招一些临时工。一般是干两个月,现在只干了半个月,就出了事。这些临时工每天的工作量都超过10几个小时,甚至有的人说工作21个小时。最重要的是,这些临时工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处在危险品的工作环境当中,而且没有一个人接受过安全的培训。
我这几天持续地看新闻,前两天在看到一个中科院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事故完全可以避免。他说一般来说,液氨泄漏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腐蚀阀门的零部件,这次的管帽脱落可能是被腐蚀了。还有一个是里边处在高压状态,可能嘭一下冲破了,可能是管帽也冲破了,但不管是哪种可能都有双保险。
刘铁民:肯定是在管理、检修、控制过程中出了问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一般来说,液氨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会造成化学性烧伤。液氨还有一个特性,在达到立方米3000毫克的浓度时,它会有一种特殊的危害,它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反射性的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从现在的媒体的报道和初步的调查事故,认为是管帽脱落。从事故的结果分析看,这次的液氨泄漏不是缓慢地泄漏,是一次突然爆发的大量的泄漏。如果说是管帽丝螺破坏的话,那么大概有三个原因是主要的。第一个就是材质安全问题,就是它的材料具有脆弱性、易腐蚀、不安全。第二,可能在历次检修的过程中,就有一些隐患没有及时清除,甚至留下隐患。第三,常常发生的就是在检修过程中。现在有一个基本结论是可以确认的,就是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都是人出了问题,都是在管理、检修、控制过程中出了问题。
艾萍:员工入职以后 公司没有进行过安全培训
(财经频道记者)
我从上海市卫生部门了解到,这次事故导致15人死亡,25人受伤,其中5人是重伤。目前事故的原因已经查明,初步认定是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的液氨管路系统的管帽脱落,导致这一起事故的发生。那么现在企业的负责人已经被控制。另外,有公司员工透露,入职半个月左右,公司没有进行过安全培训,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关注的。毕竟人命关天,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
刘铁民:当事故发生之后 工人处于一种无知状态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其实,他应该有预警装置,一旦发生泄漏,会及时发出警报,告诉维修人员采取紧急措施,而且通知其他人员立即疏散。这个企业是用液氨做冷却剂,等于是和一个猛虎睡在一起,非常危险。对所有接触液氨的工人,在这个环境中工作的操纵者,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这是我们国家法律有严格规定的。但我们从事实看到,这个企业既没有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也没有进行过事先的应急演练,所以当事故发生之后,工人是处于一种无知状态的。
实际上这既是成本的问题,也是一个企业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和一系列的法规里,对企业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包括本质安全,包括严格的管理措施,还包括对工人的培训和应急演练。当然做这样的工作,企业是要付出成本的。比如说硬件装备上,培训的工时使用上,都是有成本的,但是和千百名工人的生命、健康遇到的威胁和危险相比,任何成本都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我们不做投入,不加强设备改造、管理安全培训,一旦造成事故,那样的成本是任何人无法承受的,这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风险,但现在很多企业的负责人缺乏这样的风险意识。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发展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和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究竟什么是最重要?如果我们冒着职工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去发展经济,去增加速度,这不符合我们时代的要求和我们的原则。
张鸿:这些工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跟老虎天天睡在一起 那怎么会进行老虎来了的演练?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些工人是临时调配过来和招聘过来的,两个月的工作期。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跟老虎天天睡在一起,那怎么会进行老虎来了的演练?所以很多伤者在医院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我今天早晨刚刚下夜班,准备回去睡一觉,睡到早晨八点钟下夜班,然后十二点钟又准备上下一个班。就在睡觉的这个期间,外边有人喊说出事了,就有好几个冲到厂区里要救自己的亲人。应该跟大家普及一下,如果发生了泄漏,你就别冲进去救人了,因为你救不了。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他要尽量减少自己的成本。他算的账可能是,比如单从人工来讲,我从连云港招来这些人,让他们干两个月。如果再给他们培训,最起码得半个月,那这个成本我怎么办?所以最重要的是,这个的安全成本,或者人命的成本,人的生命的价值是不是被你算到了成本里面?
刘铁民:没采取坚决的预防措施 就等于设计了一个事故的发生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液氨的风险很高,但如果我们的各项措施使用得当,是可以避免事故发生的,可以预防造成严重的伤亡。液氨,由于它的工业价值比较高,而且成本又比较低,使用比较方便。所以在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它会被大量的使用。
问题不在于液氨的毒性,在于我们在使用液氨的时候,我们对它的危险性是否认识了,我们是否严格的执行了各项安全卫生标准,我们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这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如果我们对风险没有能力识别,或者对识别出风险没采取坚决的预防措施。那么就等于设计了一个事故的发生。液氨一个具有高度风险的危险化学品,那么我们对它的使用应该强调它的安全性、准入,以及它的过程控制。所谓的准入,就是企业达不到安全生产作业条件,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谓过程控制,是在液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安全规定,不得有任何疏忽,任何侥幸,任何失误。
张鸿:如果安全防范执行到位 完全可以避免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我也是从6月份开始,普及了一些液氨的常识。从企业的成本考量来说,其实用液氨做制冷器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它成本很低、很便宜,它也符合绿色环保的个理念,我们几乎可以说它是价廉物美的。可我们现在又觉得它好像安全上总出事,其实出的这个事儿绝不仅仅是由于液氨本身带来的。这些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都执行到位的话,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刘铁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以及企业追求效益 必须在确保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杀死人的罪魁祸首的确可以直指液氨,但深刻地分析,我们的基本面上的问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所谓的主要基本面是指什么?不是指事故的个别原因,比如现在是今天是液氨出了事,以后可能是氯气,可能是火灾。我们说的基本面,就是事故的原因,宏观上主要归结于它的组织性因素、系统性的因素和文化上的因素,这些因素我们管它叫系统脆弱性。无论是上海115、63火灾,还有这次上海831事件,都暴露我们国家在安全生产管理里面,基础薄弱表现的系统脆弱性的问题,而系统脆弱性是一种结构性缺陷,解决结构性的缺陷最重要的办法是什么?制度化。所谓制度化,不但要有制度,还要坚决地落实、贯彻、执行,这样我们安全生产的工作才能越做越好,安全的形势才能是根本的好转。
我觉得这里边还是成本问题,还是发展理念问题。我们现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速度、规模和GDP,企业过分强调效益。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没错。企业追求效益,也没错。但是它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是确保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
张鸿:为什么安检部门发现了隐患 只是整改不能停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6月3号,吉林出事以后,全国各地都举行举一反三大排查。宝山区也在6月4号就进行全面排查,6月7号,有液氨安全的一个培训,6月17号,宝山区又有一个消防安全大检查,他们实地检查了翁牌冷库等企业。我不知道当时检查的结果如何,反正没让他停。以我这个外行的经验,如果我看到一个宿舍就在这个冷库上面,我就觉得它应该是隐患,不合法的,但他竟然通过了。接下来当天还开展宝山区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排查工作的一个通知,然后6月到7月两个月,是宝山液氨专项检查月两个月,这两个月刚结束就出事了。如果一个企业,他无数次的被排查,检查完了以后它还没事,宿舍还在那个危险的地方呆着,那你觉得他会愿意再增加点成本来增加安全保障吗?我觉得他不会。
我们再查各地与安检部门半年的工作审核,可以查到很多说发现了多少隐患,然后让他整改,但是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说我发现了隐患,它就停产了,为什么不能停产?因为这些基本上很多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甚至是招商引资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