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中国价格数据意味着什么?可以确认的第一点是,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总体减轻的趋势日益稳固,在工业品,特别是原料领域表现得极为突出。
2013年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1至4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
在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的13个月里,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环比一直下降,同比分别只有4个月份上升,1个月份同比涨幅为0,其余8个月同比下降。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之一是在需求溢出、价格机制和流动性机制这三种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中,价格机制对中国影响最为显著,而初级产品价格连年成倍上涨的牛市“超级周期”总体上已告终结,无论是美欧日央行先后实施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还是一批重量级新兴经济体的降息,都无法改变经济增长不甚景气、实际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疲弱而产能已经大幅度扩张的现实,决定了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无法造就全面、大幅度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甚至难以阻挡其价格连续下跌的趋势。
同时,农产品、人力成本和房地产价格正成为中国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源泉,正是这一点导致近一年多以来中国CPI和PPI背离、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而消费价格指数仍有上涨的现象日益显著。
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于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这是数年来中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常态,即使在2009年整个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0.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仍然上涨0.7个百分点。中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而消费价格指数继续上涨,相当程度上便源于此。2013年4月份CPI同比、环比均上涨,国家统计局的分析便认定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导致鲜菜价格上涨较多;今年东北亚春播也因气候异常而比往年推迟7—10天,可能导致玉米、小麦减产,进而加大未来夏秋收成与粮价压力。在更长时间跨度上考察,人地关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决定了剔除能源等投入因素后的农产品价格存在长期上涨的趋势。
基于中国人力成本可望持续较快上涨的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大于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服务价格涨幅高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趋势。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价格涨幅将在一定时间内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涨幅,直至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半成品进口明显增长而抑制其上涨趋势。在服务价格中,餐饮、家政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涨幅将继续高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因为前者只能现场提供,且通过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不大;后者通过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较大,且可以通过后台业务外包、设立后援中心等方法异地提供服务,从而借助异地较低的人力和土地成本来抑制、消化成本上涨。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深入发展,农村人口密度日益下降,农村区域的消费日益不具备规模经济,其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上涨将高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