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的雾霾天气,真可谓“千里朦胧、万里尘飘”。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给中国“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生态赤字”倒逼经济战略转型已刻不容缓。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物质财富急速膨胀的同时,越来越频繁地陷入生态与环境危机。数据显示,近百年全球能源消耗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正使全球遭受更加严重的“生态赤字”。一国的生态赤字表明该国的人口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要么从外部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而成为生态负债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10年《全球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工业化过程日益增长的资源能源需求,导致中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中国正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 严重的“生态赤字”直观上就是污染,不仅侵害百姓机体健康,更严重侵蚀中国经济的健康。据相关监测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污染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污染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 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生态足迹恰恰是造成污染的源头,而控制环境和生态污染必须从生产、消费、能源、环境、制度等层面入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一是生产因素。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因此,未来生产方式能否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如何实现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及其对资源可再生能力提高的平衡,将是最关键因素。 二是消费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人均收入与人均生态足迹有很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赤字更大,且增加更快,就是因为生产过程去物质化和消费过程高物质化并存的增长模式,使得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严重消耗了生态资源。金融危机让中国的发展导向由外需转向内需,消费型增长成为转型方向,但中国的消费绝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提倡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以降低能耗,是国家在理念和战略上应该大力引导的。 三是政策因素。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行和深化有效的减量化策略,包括制定完善资源真实成本定价体系,建立绿色核算与审计制度,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实现能源的梯度利用,支持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等。 若要雾霾尽速散去,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毕竟,“蓝天碧水”只能由我们亲手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