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一家主流媒体日前在回顾韩国近60年来的发展成就时写道:“韩国GDP在60年内增加740倍,从60年前不如一个非洲国家,到今天一举超越非洲50多个国家GDP的总和。”纵观韩国近60年的发展轨迹,韩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与其国民吃苦、耐劳、爱国的精神密不可分之外,也得益于其专心致志谋发展的理念以及及时抓住了发展中的多项国内外机遇。
机遇之一:从经济自立转向出口立国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国内党争激烈、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961年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掌权时,韩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只有79美元,全国员工超过200人的企业只有54家。军政府制定了第一个经济开发5年计划,但因为缺乏资金,基建规划迟迟无法落实,冒进的货币改革也遭遇失败,韩国经济濒临崩溃。
此时,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走下坡路,韩国政府及时调整政策,从强调“经济自立”转为“出口立国”,以极其低廉的劳动力制造轻工业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同时积极向海外派遣矿工和护士等,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据媒体报道,在1962年至1972年间,韩国向德国的矿山和医院分别派遣了8300名矿工和6000名护士,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工作,为韩国赚回了宝贵的“血汗钱”。这一系列做法很快便取得了效果。到1966年,韩国经济年增长率已达到7.8%。
机遇之二:韩日建交带来资金技术
在美国的极力推动下,韩日从1951年起开始建交会谈。朴正熙执政后,委派情报部长金钟泌与日本外相大平正芳于1962年签署了一份有关对日赔偿请求权的秘密协议。一年后,这项协议的部分内容外泄,造成成千上万的韩国人示威游行,批评政府同意日本“以廉价贷款交换对殖民统治的谢罪和赔偿”,当局出动军警进行了大规模武力镇压。但是,正是得益于朴正熙政府的果敢决绝,才推动了1965年《韩日基本条约》的正式签署。
根据这一条约,日本向韩国提供总额8亿美元的经济合作资金,但作为“代价”,日方不再对其侵略行为“谢罪”。尽管这一条约至今仍饱受争议,但韩国当时用“屈辱”换来的合作协议与支援资金,引进了原始的生产技术,构建了钢铁冶炼和机械制造的基础设施。如今,韩国钢铁、造船、汽车和电子等骨干企业,大都与当年来自日本的资金技术有着传承关系。
机遇之三:派兵参与越战换取“血汗钱”
1964年9月至1973年3月,韩国向越南战场派遣了31万余名军人参战,以解决当时国内严重的政治与经济危机。《朝鲜日报》曾对此作出如下评价:出兵越战给韩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战地所需的物资和人力全部从韩国调拨,韩国对越南出口迅猛增长。如果把军人和劳务者的报酬和当地韩国企业的工资合计起来,当时韩国获得了10亿多美元的外汇。这笔钱成为韩国第二和第三个5年计划的主要资金来源。此外,作为对韩
国参战的回报,美国为提高韩军作战能力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观的贷款。
机遇之四:劳务出口推动产业升级
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以出口为导向的韩国经济在石油价格迅速上涨的压力下陷入困境,而一夜暴富的中东产油国则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韩国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机遇,迅速组织劳务输出。从1973年至1978年,韩国先后与沙特、约旦、黎巴嫩、科威特等多个中东国家签署了基础设施建设合同,派遣大量韩国工人走出去从事建筑活动。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之外,韩国企业凭借进取的企业精神和韩国工人的勤劳扬名世界,逐渐与西方国家建筑业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为韩国融入西方市场经济大格局打开了局面。据统计,由“中东特需”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截至1976年,韩国经济连续46个月大幅增长,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13%。
机遇之五:巧打“民族牌”摆脱政治危机
长期的政治高压、强迫积累和西方思潮的持续渗透,给韩国社会造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的罢工罢课活动此起彼伏。1979年朴正熙被刺身亡后,时任保安司令全斗焕乘势起兵夺取政权,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的“第五共和国”。
针对极其恶劣的国内外环境,全斗焕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法:政治上延续高压政策,经济上继续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对外交往上外柔内刚,在缓解社会情绪方面则通过文化、体育等方式凝聚民心。特别是首尔1986年和1988年先后成功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使韩国人心中郁结的内部仇恨逐渐化为民族自豪感,人们的目光也随之转向了更为精彩的广阔世界。
此后,韩国又迎来了“低油价、低汇率、低利率”的大好时代,使得正在实行财政紧缩政策的全斗焕政府一举摆脱困境,推动高附加值的汽车、电子和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在卢泰愚、金泳三和金大中掌权期间,韩国经济持续发展,韩国国内的社会民主运动也渐渐平息了下来。
机遇之六:冷战结束带来“走出去”良机
苏东剧变后,原先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纷纷与韩国建交,这一变化给韩国政治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益。多年以来在产业工人、青年学生和知识阶层中广泛存在的反美、反政府思潮迅速偃旗息鼓,各类企业竞相对前社会主义国家拓展业务。
短短几年的时间,韩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的龙头和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楷模。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人嗅准了中国的巨大商机,第一时间在中国开拓经济和文化市场,加速了韩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步伐。
如今,国际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欧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困境,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正奋起直追。韩国将如何应对新一轮变化,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