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韩国外交通商部"通商交涉本部长"朴泰镐,昨天(20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21届东盟及其系列峰会期间会晤,并宣布正式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第一轮谈判将在明年年初举行。
中日韩三方分别于2003-2009年和2010-2012年,就三国自贸区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在这个基础上,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北京达成共识,同意2012年内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
中日韩三国都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互相也是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2011年,三国经济总量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三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有着密切的合作,三国间建立自贸区反映了三国经贸合作的实际需求。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设想中,这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三国自由贸易区。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厂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现在谈判终于正式启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会给三国创造贸易效益,提升东亚的竞争力。
张建平:未来如果谈判达成协议,由于关税和非关税的取消,会给三国带来贸易效益,我们的进出口会有比较大的提升。而且进一步的作用会促进GDP的增长,同时改善我们财政状况,比如增加税收、就业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根据动态和静态模型计算,三国都会不同程度受益,实际上对于中日韩自贸区,重要的意义并不是每个国家获得单独的效益增长,而在于中日韩三国现在已经在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以及东亚生产网络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有了自贸区,就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以及技术等,都会在大的市场上去进一步优势整合,会提升东亚的竞争力。同时,中日韩自贸区也是推进东北亚和东亚一体化,特别是东盟倡议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非常关键的环节。
中日韩产业优势的不同是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基础,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日韩则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互补性很强。张建平表示,日韩可能会在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规制以及向劳工标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张建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人员流动、货物投资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等等,都会成为谈判的重点领域。尤其是日本现在已经宣布要加入TPP的谈判当中,韩国已经和亚太地区大多数贸易伙伴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目前全球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有新的动向,就是涉及到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规制以及向劳工标准等,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贸易区谈判的重要内容。日韩有可能在中日韩自贸区当中,在这方面也会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自贸区谈判会先谈到货物贸易,然后是服务贸易,有可能再接下来是投资协定。张建平表示,现在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张建平:从目前公开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比如有的学者主张分开谈,先谈货物再谈服务、再谈投资。但是从日方提出来的要求看,他们更加希望同时进行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谈判,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张建平表示,我国在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会率先受益。不过随着中国综合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的获益会更多。
张建平:中国农业规模很大,而且我们有大量处于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毫无疑问我们对日韩有明显的比较竞争优势,就会率先从中日韩自贸区中获益。但日韩的优势集中在服务业,以及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所以在中高端制造业的环节,日韩相对占有优势。不过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中国综合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中日韩的产业竞争力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最终中日韩达成协议时,那时候中国的竞争力会比现在更强,所以我们从自贸区当中获益也会更多。
任何自贸协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使本国部分产业收益的同时,也会损坏另一部分利益,所以机遇的后面可能隐含的就是挑战了。比如日本一直想保护本国农业,而中国则担忧自己的制造业将会受到日本的冲击。张建平表示,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不仅仅是纯经济领域的问题,同时也会受到政府环境、外交和领土争端问题的影响。
张建平:第一个障碍点就是农业问题,日本和韩国对于农业高度敏感,而且农业问题在日韩已经成了政治问题,影响非常大,中日韩自贸区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但是中国更加敏感的领域是在中高端制造业、服务环境、服务业的开放问题上。目前在中日韩分别与东盟签署的自贸区协定当中,他们在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要比中国所承诺的服务业开放程度更高,这样中国会遇到挑战。还有投资方面,日韩一直希望中国能够给予日资和韩资准入前的国民待遇,也就是取消外资审批,他们也会要求准入后的国民待遇。比如日资韩资企业在中国能够享受政府采购的待遇,这是经济方面的挑战和障碍。
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不仅仅是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会受到政府环境、外交和领土争端问题的影响,这些问题也都会成为障碍。很多人会说现在有钓鱼岛争端,为什么还要启动中日韩贸易区的谈判?实际上今年5月三国领导人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现在只是按程序走,谈判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出了任何让步,因为所有谈判的协议是在谈判过程当中取得的,现在启动这个谈判也是给日本一个机会,将它拉回到谈判桌来,而不是把它推开。
其他评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和副研究员梁明在联合署名的文章中指出:一旦自贸区建成,将出现一个人口超过15亿的大市场,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贸区。同时,中日韩三边关系的加强将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如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扩大地区市场等。据预测,自贸区建成后,中国的GDP获益增长1.1%至2.9%,日本获益增长0.1至0.5%,韩国获益增长2.5%至3.1%。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研室主任张季风认为:中日韩自贸谈判"能够冲破经济外的影响,进入谈判阶段是一件大好事"。"只有中日韩真正合作,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区域的融合。原来基本上是东盟"搭台",中日韩"唱戏"。但是对于三方谈判的前景,现在还不能过早乐观。因为要零关税,比如日本农产品市场开放和韩国汽车、电子产业对日本开放,中国在制造业上相对日、韩处于弱势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中日韩三国市场一体化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同时,启动自贸区谈判对中日韩自身也意义重大。亚洲经济要实现内生性发展模式,必然要求加快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互补性特征比较明显,服务贸易、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将是三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日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首席专家福川伸次说:现在世界经济停滞不前,只有中日韩自由贸易才能为世界经济复苏勾画出新的前景,能促进东亚经济的联合。在谈判过程中,综合性的大框架是比较理想的,当然这并不容易。但是没有必要固执地要求一揽子方式,一次性解决,可以先易后难,着眼于共识,逐渐将自由贸易计划扩大,灵活地推进谈判。同时,为了发展产业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因此创造公正的竞争条件,重视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评论员简介
张建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合作室主任,兼任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PECC)中国委员,商务部10+3专家组成员,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贸易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兼副秘书长,中国亚太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曾在日、韩访问研究。多次主持或参与参与联合国规划署(UNDP)、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欧盟(EU)、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机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