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二):赡养老人 怎能一个"钱"字了得?
2012-09-07   作者:  来源:央视网
 
【字号

  前不久,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4孝”的新标准倍受大家的关注,其中的一条“常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看看”引发热议,在此之前,《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第一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中提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该经常看望或者是问候老年人,这被大家通俗地理解为常回家看看,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看望父母了?“常回家看看”如果成为法定义务,你能够做到吗?老年人养老的精神家园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我们还能够做一些什么?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看望父母了?“常回家看看”如果成为法定义务,你能够做到吗?
  记者:多久没回家了?
  北京市民:过完春节到现在。
  北京市民:时间不允许,毕竟还要上班,回去一趟挺麻烦的。
  北京市民:确实觉得很少,但是没办法,没有假期。
  北京市民:反正也是愿意儿女经常回家看看,但是他们工作压力大,也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
  记者:自己心里有没有想着,想让他们多回去几次啊。
  北京市民:是想,但是面对现实吧。
  日前,一份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单位发布的24项新标准,再度引发各界热议,这其中包括了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透露出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为有效应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6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备受人们关注,其中一条是新闻草案,家庭人员应该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探望或问候老人,这一规定也被大家通俗的理解为常回家看看。在日渐加快的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遥远的城市追逐梦想,打拼生计,淡忘了远去的故乡,忽视了渐老的父母。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山西,陕西,甘肃农村调研发现,70岁以上的老龄老人超过一半得自己照顾自己,或由亲人照顾。

  肖群忠:常回家看看是新的孝道义务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常回家看看,是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老年人对亲情的呼唤和子辈的一种孝道的义务,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不存在常回家看看,因为你就在家里。正是因为现在社会里面工作环境跟居家空间上区隔了,加上年轻人现在又都比较忙,确实也不能常回家看看,但是这样,待在家里老人就很想念子女,因此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孝道义务。

  张鸿:常回家看看变成了一种奢侈的需求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老年人,他其实一共只有三个需求,一个是日常照料,一个是医疗护理,就是失能老人需要护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精神慰藉。常回家看看其实是在养老层面,我们如何让老年人有精神慰藉?现在,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回去一趟特别不方便,这就是为什么春运的时候,大家都要买票回家,其实绝大多数人心里边还是希望能经常回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城镇里也有很多去大城市发展了,还有的出国了,他回来就更不方便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常回家看看变成了一种奢侈的需求,越是难,我们越要尽自己的心,去尽量的常回家看一看。

  肖群忠:常回家看看主要体现了精神养老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养老,或者是孝亲,在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义务是养亲、近亲、育亲,常回家看看体现了主要是精神养老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成就,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大部分国人,虽然也有少数不孝的人不养亲,但是随着我们经济条件的改变,现在大部分人在养亲这一面做的比较好了,在衣食住行方面,比如买好房子等等,但是现在最缺少的就是因为工作的繁忙,所以跟父母不能呆在一块。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单位上还会有同事、朋友,而老年人唯一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那么由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老年人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心在石头上”。老年人特别重视孩子,想跟孩子在一起。但是现在空巢老人比较多,如果不常回家看看,就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所以常回家看看就成为了一个孝道、一个基本义务。我们古人说近亲悦亲,常回家看看就成为近亲悦亲的基本前提,如果说你都没回家,那你还怎么还叫他高兴?别的都谈不上了。

  张鸿:我们必须得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的需求其实是分层次的,吃饱了,穿暖了,这是相对比较低端的层次,当然这是要政府来保障,更高一点可能就是精神的慰藉,所以我们把它叫精神赡养。精神赡养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的变革时期,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这么多,在外边工作,真的很难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回家一趟,成本上也受不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给整个社会提出了课题,就是怎么在我们养老体系内,来更多的满足精神赡养?有一个养老的报告显示,老年人的第一需求是精神慰藉。完成第一需求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说话,就是他跟你聊天。空巢老人没人聊,我也接触过一些社区养老服务的机构,他们最初的时候也提供这种服务,就是弄一个日间照料站,老年人可以到那一块聊天,但是相关的政策等等不匹配,所以后来这个机构就转去做刚性需求的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因为这个政府可以购买,都好算补贴,之前陪你聊聊天,给你安慰,做一些心理疏导,上个老年大学什么的,这从政府购买的角度来说,很难具体算补贴。所以这时,我们就得把它也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养老环节来算,老年人不光需要医疗护理,不光需要日常的生活照料,在他最重要的需求里有一个非常高层次的,我们必须得关注到的就是精神的赡养。

  肖群忠:常回家看看 只要有心就会有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孝,首先是一个人的品德,也是一个人的义务,因此我坚信只要有心,他就会有行,所以具体怎么做,我倒觉得只要有这份心,个人就会想去怎么做,各家的标准也可以不一样,但我也可以提这么几点具体的,我觉得是可以操作的建议。常回家看看是一个前提,但这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在一个城市里,的确要常回家看看,另外你可以在买房子的时候,是不是买的靠近一点,这样常回家看看方便。如果不在一个城市,那就考虑把父母接来住一段。其实办法都是可以变通的,甚至可以带父母出去旅游,只要有心,就会有行动,包括也可以常打个电话,聊聊天。我们现在倡导有心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为人子女的人,首先要有这一份孝心。

  张鸿:要保证每一个老人都能享受到精神赡养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们其实很难给一个具体的标准。我们不能说,教上网就是孝顺。不教上网,就是对老人不孝,不赡养老人,因为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的父母,不仅不能上网,甚至连电话都没有,所以这时,就需要他自己和老人之间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沟通和选择,比如,很多农民工朋友之所以一年只能春节回去一趟,这是经过了理性的测算的,平时我也没有假,我走了以后,我工作没了,而且回家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说你不常回家看看,你就是不孝,你就没有尽到赡养的义务,这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所以我们也不用有这样道德的压迫,就是你自己在心里边,你觉得你对你的父母已经尽量做了你该做的事情。
  从整个社会来讲,还需要有一些技术上的安排。比如,今天我在北京,我没有办法尽我母亲在安徽的一个赡养的义务,但是我是不是能当义工,或者当志愿者,加入到类似时间银行的公益活动当中去,我在北京的周末,时常去看看老年人,聊聊天,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在家里,我妈就能有这样的服务,当然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设想。但我觉得它就是一个趋势。我觉得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制度性的建设来保证我们每一个老人都能享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赡养,尽管那可能不是他的儿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一):独生子女养老难 怎么办? 2012-09-06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天价补习班 到底“补”了谁? 2012-09-05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农民工养老 难在哪里? 2012-09-04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八):养老金会陷入支付危机吗? 2012-08-31
· 央视财经评论文字稿-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七):养老无忧 "钱途"在哪? 2012-08-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