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台民用飞行模拟器在西安航空基地诞生。资料照片 |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对全国民用飞机产业调查后发现,10多年前陷入困境的民用飞机产业,经过“十年生聚”已踏上复兴之路。期间,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为核心的关中航空带不仅成为我国民机产业复兴的起点,而且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引导了全国各地民机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国内民机产业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
民机产业从这里复兴
10多年前,我国民用飞机的自主品牌整机主要有运10飞机和运7飞机。但是到上世纪末,运10飞机研制半途而废,运7飞机及其改进型新舟60飞机随后退出了运输航空市场。中国民机产业非常凄惨,研制工作停了、队伍散了、成果丢了。
为重整民机产业,国务院于2000年2月15日决定启动30-70座级涡扇新支线飞机项目,即ARJ21飞机项目。此后,我国自主品牌民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据记者调查,目前正在研制的代表我国最先进技术水平的民机整机主要有三大机型,即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舟700飞机,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ARJ21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这三大机型无一不是先依靠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为核心的关中航空带的人力、物力发展起来的。
新舟700飞机的研制就在关中航空带,是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有的新舟60飞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RJ21飞机项目最早也是在西安开始进行的,后来才被移到了上海。C919大型客机虽然在上海研制,但是其第一任总设计师及其大量的一线设计人员、工程人员、管理人员都是从关中航空带支援过去的。
“没有关中航空带,就没有中国民机产业的今天。”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党工委书记金乾生对记者说,做飞机首要的是要有强大的研制力量,以关中航空带为代表的陕西航空产业资产约占到全国航空产业总资产的1/4强,尤其西安阎良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具备了全国领先的力量,不仅有我国实力最强的大中型军民机设计研究院,还有全国最大的大中型军民机制造企业。没有这些强大的研制力量,中国发展民机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构建全产业链引导集群发展
随着民机产业的复兴,作为技术含量很高的这项新兴产业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航空产业基地,大多数都是近三、四年才建立起来的。原本有航空工业基础的省份,现在都在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而原本没有航空工业基础的一些省份也在争着挤进这个产业。
但是如何发展民机产业呢?很多省份都把关中航空带的发展模式作为了自己发展民机产业的“导师”。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航空基地,关中航空带的核心——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构建全产业链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金乾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一个企业脱离了产业链,必定前方是死胡同;一个地区脱离了产业链,经济的崛起终将只是个梦想。”西安国家航空基地在成立时就已明晰了“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的理念。目前,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已成功培育出了一条以民营资本和外资为主导、上下游产业覆盖细密、拥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航空工业产业链,成为业界公认的国内产业链最完整、就地配套能力最强、产业聚集度最高的航空产业特色区域,使得大量的航空企业向这里聚集。
德国浦菲沃(西安)机械制造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第一家入驻航空基地的德资企业,长期为波音、空客等国际知名航空企业提供配套生产。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其总部已连续多次在西安航空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去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3000万元。
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为核心的关中航空带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的做法,给了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民机工业很大的启发。记者在全国调查时发现,近年来民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天津、北京、珠海、湖南等省市,都有阎良模式的影子。
“今日青青小苗,明日参天大树”
我国民机产业在复兴之初,由于在实践上停止了很多年,在民机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都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为核心的关中航空带近年来在这些环节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发展,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是2004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在全产业链模式的推动下,到2010年6月就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空产业专业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基地为核心的关中航空带,已逐步形成了以整机制造为主干产业,以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为分支产业,以航空维修、航空旅游博览等为配套产业的全产业链条,累计新增注册企业达到400多家。也正是凭助自己不断壮大的力量,关中航空带近年来还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民机产业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
“今日青青小苗,明日参天大树。”关中航空带的主要设计者、领导者金乾生自信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关中航空带将在未来更加厚积薄发,将为我国民机产业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