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通过这本书,向广大中国朋友分享我70年的人生和工作经验。
我常常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我出生在祖国大陆,成长在台湾,在美国完成学业。博士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了美孚、美国电信等全球顶级企业,并以投资人的身份,亲身参与了近40年来美国硅谷知识经济带动美国科技经济蓬勃发展的历程。
还原最真实的硅谷经验
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美国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它的历史分成不同的阶段。几百年前的淘金热带动了全世界其他各国向美国的移民热,那时的美国只是个资源型国家。紧接着,西部大开发,美国成为美丽的农业大国。在“二战”前,它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二战”后,随着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成了科技大国、金融大国,当然,还是军事大国。
直到1960年前后,随着芯片技术、电脑技术等的蓬勃发展,美国才成为一个信息经济大国,牢牢地占据了世界经济的领袖地位。虽然今天的美国遭遇到空前的金融危机,但它仍然在许多方面占据世界领导地位。
美国是怎么由传统国家成功过渡到知识经济国家的?
是国家制度,资本家的冒险精神,军事带动,还是纯属巧合?抑或是它有什么密码?
如果有密码,这个密码是什么?
尤其是,这个密码是否适合在“有中国特色的”东方文化环境中生发出来?
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会原原本本地讲述美国、西欧、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还会把我的亲眼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写给大家。
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摆在面前,走哪条路,相信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亚洲四小龙”的轨迹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幸运:从1980年开始,我亲历了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达到产业升级的过程。我作为一个个体,在其中尽到了绵薄之力。
在西方消费者的心目中,中国货是“便宜”和“低质量”的代名词。
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在1950年前后的美国人眼里,日本货是“又烂又便宜”的代名词,而现在呢?日本的汽车让美国的通用、克莱斯勒陷入举步维艰的局面。
1970年,“台湾货”、韩国货是“又烂又便宜”的代名词。而现在,宏碁、三星已经享誉全球,给诺基亚、惠普等欧美厂商强大的竞争压力。
回顾台湾地区当年的发展之路,与今日大陆几乎完全一样。它们是如何崛起的,经历了哪些阵痛,中国大陆怎样才能缩短这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