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将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7.5%,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就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金融大家谈”栏目专访时表示,预计今年全年共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9%左右,除非出现比较大的意外情况,如货币政策突然改调由稳健转向宽松。他同时强调,今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总体依然较高,通胀压力不容小视。
今年预计新增流动性11万亿
魏杰认为,综合考虑增长、物价和就业情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今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将继续下调3次,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加上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准率下调0.5百分点至20.5%,今年将共4次下调存准率至19%左右。
魏杰向“金融大家谈”栏目具体分析说,2011年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为85.7万亿元,而中国人民银行定下的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为14%,即今年货币供应量增加近12万亿元,今年年底的货币供应量应为近100万亿元。如果今年共4次下调存准率,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在85.7万亿元的基础上每次下调存准会增加释放约4000亿元的流动性,加上新增的12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中,有81%即9.72万亿元成为新增的流动性,今年增加的流动性总盘子应该约为11万亿元。
“这11万亿元的新增流动性,比2009、2010年的要少,但比2011年多。所以今年股市表现,会比去年好一些,但不会好太多,因为流动性的盘子就这么大;对于楼市而言,成交会比去年有所活跃,但价格会稳中有降。”魏杰说,“对于企业而言,今年太快的规模扩张不大可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调整、提高效率上。”
“货币供应量/GDP”指标过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通胀压力不可小视。魏杰通过“金融大家谈”栏目提醒:“虽然最近几个月来,物价上涨放缓,但中国货币供应量、以及由此而来的流动性水平依然偏高,今年对通胀问题依然不可小视。”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货币发行量同比增加30%,2010年底为20%,2011年底为13.6%。
“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多,国际上有个通行的指标,就是当年年底的货币供应量与当年GDP之比。”魏杰告诉“金融大家谈”栏目,“GDP可以理解为一国当年生产的财富总和,货币供应量则是生产的货币总和。”
魏杰表示,考察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GDP”指标增长到100%之后,就会呈回落趋势。比如,美国现在这一比例约为51%。但这一指标在中国的走势,却出现了一个极为例外的现象:达到100%后并未回落,反而是继续高升。2011年底货币供应量为85.7万亿元,当年GDP按47.2万亿元计算,这一比值已达到190%,而中国的GDP只为美国的1/3。
“今年货币供应量的预期增速为14%,远高于GDP今年7.5%的预期增速。这说明,中国‘货币供应量/GDP’指标会继续走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所以对今年的物价形势不能乐观。”魏杰说。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GDP”指标为何如此反常?魏杰坦言,这是当代经济学上的一个“谜”。对其原因的分析,经济学界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确太多了,明显超出了它所对应的财富。
以科学分析方法预测货币政策变化趋势
魏杰进一步指出,分析货币供应量,首先要涉及到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的银行。在中国,央行发行货币的主要渠道有两个:一是再贷款;二是外汇占款。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放宽。外汇占款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收购流入中国的外汇而发行的人民币。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叫基础货币。一般统计口径显示,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份额在2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而在中国,外汇占款远远超出这个比例。仅以2006年为例,当年再贷款为3.2万亿元,外汇占款为2.9万亿元。
“外汇占款实质上不是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这个项目下发行货币就是被动行为,因而如果所占比重较大,就会引起投入市场的非需求性货币增加,可能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尤其是资产价格上涨。”魏杰表示。
中央银行发出的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而进入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使货币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从现金一种货币形态演变成三种形态,即: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2——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其中,M2即货币供应量。”魏杰说,“货币供应量是被‘生产’出来的货币,但真正能被‘使用’的货币,才是流动性。货币监管当局正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最经常使用的手段。今年新增货币供应量约12万亿元,如果今年存准率降至19%,那12万亿元中的81%,即9万多亿元才是其中新增货币供应量释放的流动性。”
“货币管理当局会定期、不定期公布上述相关数据。掌握了上述概念和分析方法,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预测、把握货币政策相关变化趋势。”魏杰表示。